我年政如牧民术,败群者去羊蕃息。
向来盗窃如有盟,飞蹑垣墙度窗隙。
下车夜户民不闭,终夕四邻无犬吠。
一欢醉倒不须归,以塼支头路傍睡。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流寓江西抚州崇仁县时写给友人彭思禹的四首诗之一。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崇仁县的所见所感,表现了他对待人民的宽厚和对盗贼的痛恨。
第一句“我年政如牧民术”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治理民众的能力的认可,认为自己治理民众的方法就如同牧羊人一样,能够妥善管理。
第二句“败群者去羊蕃息”则描绘了当盗贼被赶走后,社会秩序得以恢复,人民生活得以安宁的情景。这句诗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治理民众的能力和效果。
第三句“向来盗窃如有盟,飞蹑垣墙度窗隙”则是对过去盗贼横行的情况的讽刺。诗人用“有盟”来暗指过去盗贼们结成联盟,互相勾结,猖獗一时。而如今,他们已经被赶走,不再为患。诗人用“飞蹑垣墙度窗隙”来形容盗贼们行动诡秘,难以捕捉。
第四句“下车夜户民不闭,终夕四邻无犬吠”则是描述诗人在夜晚巡视百姓时的情景。诗人看到百姓们没有关闭门户,说明盗贼已经离去,人民安居乐业。同时,诗人也注意到四邻之间没有犬吠声,进一步说明盗贼已经被赶走。
第五句“一欢醉倒不须归,以塼支头路傍睡”则是诗人对盗贼被赶走后自己的心情的描述。诗人感到高兴,甚至喝醉后都不需要回家休息,直接在路边的石阶上睡着了。这反映了诗人对盗贼被赶走的喜悦之情。
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意境深远,既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关爱,也展现了诗人对盗贼的痛恨。同时,诗歌也通过描绘诗人巡查百姓、驱赶盗贼的场景,生动地展示了诗人治理民众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