槁容而毳衣,殆不逾于中人。
而于祖道颠危之秋,勃然而中兴。
知我亦何幸,自幼及壮。
出入其户庭,俯仰其藩篱。
而其道德之精华,未能略窥其毫微。
譬如戴天履地于终日,而其高明深厚所不能知。
惟闻孔子之殁一百年而生孟子,释迦之寂二千岁而有禅师。
拜手稽首,堂堂乎三界之依者耶。
这首诗由云庵和尚所做,其内容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孔子、孟子和禅宗大师的敬仰之情。
第一句“槁容而毳衣”,意为穿着简陋的衣服却拥有坚定的意志。这里的“槁容”指的是坚毅的面容,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毳衣”则是指粗糙的衣服,代表着简朴的生活。这句诗描绘了一位有着坚定信念和简朴生活的僧人形象。
第二句“殆不逾于中人”,意为这位僧人的精神风貌并不逊色于普通人。这里的“中人”指的是一般的凡人,意味着这位僧人在精神上超越了常人。
第三句“而于祖道颠危之秋,勃然而中兴”,意为在祖师创立佛法的艰难时期,他毅然决然地复兴了佛法。这里的“祖道”指的是佛法的创始人,即佛陀;“颠危之秋”指的是佛法创立之初的困难时期;“中兴”指的是复兴和发扬佛法。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僧人在佛法创立艰难时期能够复兴佛法的敬佩之情。
第四句“知我亦何幸,自幼及壮”是全诗的核心部分之一,意为诗人有幸从小就接触到了这样的高僧,并在他的教诲下成长壮大。这里的“知我”指的是诗人;“幸”表示有幸、幸运;“自幼及壮”指的是从幼年至成年这段时间。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僧人的感激之情,以及他对这位高僧的敬仰之情。
第五句“出入其户庭,俯仰其藩篱”,意为诗人经常出入他的住所,与他交谈交流,学习他的道德观念。这里的“户庭”指的是家门;“藩篱”指的是围墙或者篱笆,引申为保护或隔离的意思。这句话表达了诗人与这位僧人之间密切的交流关系。
第六句“而其道德之精华,未能略窥其毫微”意为虽然诗人对这位僧人的道德观念有所了解,但仍然无法完全领悟其中的精髓。这里的“道德之精华”指的是高尚的道德观念;“略窥其毫微”则是说诗人只能窥见其中的一部分。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僧人道德观念的深刻理解。
第七句“譬如戴天履地于终日,而其高明深厚所不能知”,意为这位僧人如同戴在头顶上的天和脚下踩到的地一样重要,但他的高深智慧却是难以完全理解的。这里的“戴天履地”指的是承受上天和大地的重压;“其高明深厚”指的是他的智慧和修为;“所不能知”则是说人们无法完全理解他。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这位僧人的智慧和修为之高。
最后一句“惟闻孔子之殁一百年而生孟子,释迦之寂二千岁而有禅师”,意为孔子去世后一百年才有了孟子,而释迦牟尼去世后二千年才有了禅师。这里的“孔子”指的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指的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释迦”指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禅师”指的是禅宗的修行者。这句话通过对比孔子和释迦牟尼的生平,强调了禅宗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对云庵和尚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孔子、孟子和禅宗大师的敬仰之情。同时,通过对比孔子和释迦牟尼的生平,进一步突出了禅宗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