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东峻坂石突兀,桥西行人镫出没。
一楼窗外万山深,风弄溪声洗春月。
春月竟是出中多,百夷安乐春气和。
蛮花飞落山村坡,儿女吹笙跳月歌。
【注释】
①丁亥:天干地支记时法,丁是地支的第五个,亥是地支的第九个。此诗作于天启四年(1624年)二月。
②峻坂:高峻的山坡。
③镫:古代车前挂的照明用具。
④春月:春日之月。
⑤百夷:这里泛指少数民族。
⑥山村:村庄。
⑦吹笙:奏笙。
⑧跳月歌:边跳舞边唱歌。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山村晚景图。首句写桥东山崖峭壁之上的石峰直插云霄,而桥西行人来来往往,马灯在夜色中忽隐忽现。接着写远望那楼窗外群山连绵,溪声如洗,风声也似在耳畔低语,使人感到春风送暖、万物复苏的喜悦之情。第三句写春天的月色分外明媚,到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末句写山村中的男女老少,一边欣赏着春色美景,一边纵情歌舞欢乐。全诗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清新明丽,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的前六句主要写山村的夜景。“桥东峻坂石突兀”一句,先从视觉角度描绘出山村夜幕降临后,山峰陡峭的轮廓。“峻坂”,即陡峭的山路;“突兀”,形容山势高耸而突兀。诗人通过“突兀”一词,既写出了山路的险峻,又为下文的“万山深”作了铺垫。“桥西行人镫出没”一句,则从听觉角度描写了山村夜晚行人往来的车马声和马灯闪烁的情景。“镫”,即车前的照明用具,此处借指行路用的马匹或车辆;“出没”,指忽明忽暗的样子。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山村道路的险峻以及行人的稀少,更通过“镫出没”这一形象的比喻,暗示了山村夜晚的幽静和寂静。
“一楼窗外万山深”,紧承上句而来,进一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窗外,展现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山村夜晚景象。诗人站在楼上向外望去,只见窗外群山连绵,仿佛与天地相连,给人一种深远而辽阔的感觉。同时,“万山深”这一形象的描写,也暗示了诗人对于这片山水的深深眷恋和热爱之情。
“风弄溪声洗春月”一句,则从听觉角度描写了山村夜晚溪水潺潺的声音,以及春风吹过水面,带走了夜色的凉爽之感。“洗”字用得生动传神,不仅描绘出了溪水流动的声音,还暗示了月光被溪水洗涤后变得更加明亮清澈。同时,“春月”一词也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温馨宁静的氛围。
“春月竟是出中多”,这句诗则是对前文景象的总结和升华。诗人通过对春天夜晚的观察,发现这里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远比其他地方要丰富得多。这不仅是因为这里的自然环境优美宜人,更是因为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勤劳善良。这种美好的氛围使得诗人不禁感叹:“百夷安乐春气和。”百夷,即古代对我国境内各少数民族的称呼;春气和,即春天的气息和谐美好。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这里的赞美之情,也揭示了作者对于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蛮花飞落山村坡”一句,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村夜空中繁星点点的美景。这些星星似乎在诉说着什么故事,让人不禁想起那些古老的传说和神话。而当“儿女吹笙跳月歌”这一句出现时,整个画面变得热闹起来。孩子们欢快地吹奏着笙,跳着舞,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这些场景不仅给山村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也让整个画面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它不仅是一首描写山村夜景的佳作,更是一首富有诗意和哲理的作品。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生活的丰富多彩,也让我们思考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