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寒如许。
偏洒就、宣武门西归路。
况是残年也,问何事、几日留君不住。
离歌断续,离亭长短,目送离人此去。
瘦马河桥外,想除夕守岁,题诗何处。
江上梅花,津头柳色,一叶扁舟淮浦。
绝胜陶彭泽,腰未折、早返柴桑衡宇。
惆怅孤踪,留滞竹垞,归梦有、小园独树。
待明年、南湖秋月,与子同赋。

【注释】

①曾道扶:诗人友人。

②宣武门:在长安城西门,因汉宣帝刘询封为“宣帝”而得名。

③残年:指暮年。

④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旧时称除夕。

⑤江上梅花:指江南梅花盛开。

⑥竹垞:作者友人张维屏的号。

⑦归梦:指归乡之梦。

⑧南湖:泛指西湖。

⑨赋:这里指写诗。

【赏析】

《送别二首》是一首送别词,表达了对友人离别时的无限深情,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惆怅心情。全词用典贴切,情景交融,语言优美,感情真挚,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第一首,起句开门见山,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时间。“击梧桐”,即击梧桐树。相传汉成帝刘骜常于冬末春初到后庭梧桐树下击节悲歌以自遣。此句化用其事,意谓:我敲打着梧桐树来送你。接着,诗人把笔锋转向送别友人时的情景,描绘了一幅风雪交加、天寒地冻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气氛。“偏洒就、宣武门西归路”,这句意思是说:那风雪特别地洒落在长安城的宣武门西边归家的路途上。这一句中,“偏”字表明风雪的不期而至,而“就”字则暗示着归家之路的坎坷不平。诗人通过对风雪的描写,烘托出了送别时的氛围和心情,也为下文进一步刻画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打下了基础。

第二首,从“问何事、几日留君不住”开始,诗人由上一首中的风雪天气,转而转入对友人离别时的询问。“离歌断续,离亭长短,目送离人此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离歌断断续续地唱着,离亭有长有短,我目送着你从这里离去。这里的“离歌”、“离亭”既是实景描写,又暗含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第三首,从第四句开始,诗人又回到了自己身边。“瘦马河桥外,想除夕守岁,题诗何处?”这句诗的意思大概是说:我骑着瘦马走在河桥之外,想象你在除夕守岁时题写了什么诗?这里的“守岁”一词,既表现了送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又暗示了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寂寞之感。

最后两首,从第五首开始,诗人又开始了送别之旅。“江上梅花,津头柳色,一叶扁舟淮浦”,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江上的梅花正开得烂漫,津头的柳色青青如故,我乘坐着扁舟在淮浦之间飘荡。这里,诗人通过描绘江上梅花、津头柳色的美景,营造了宁静而优美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喜悦与愉悦之情。

第六首,最后两句,诗人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绝胜陶彭泽,腰未折、早返柴桑衡宇”,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比起陶潜归隐田园还要好,我的腰杆还没有折断就回到了柴桑的家园里。这里的“陶彭泽”指的是古代著名的文学家陶渊明,诗人将自己比作陶渊明,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生涯的无奈之情。

第七首,最后三句,诗人又一次陷入了对友人的思念之中。“惆怅孤踪,留滞竹垞,归梦有、小园独树。”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惆怅地独自漂泊在外,留下滞碍于竹茨之下,梦中回到故乡时只有小园里的一棵大树相伴。这里的“竹茨”指的是竹子编成的席子或床铺之类的东西,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孤独和归乡的愿望,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诗人再次提到了与友人的约定。“待明年、南湖秋月,与子同赋。”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等明年的南湖之秋、明月之夜,我们再次相约一起作赋吧。这里的“南湖”指的是杭州西湖,而“赋”是指诗歌创作的一种形式。诗人通过表达与友人约定再会的愿望,展现了自己对未来重逢的美好憧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