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亡王迹熄,百国有《春秋》。
鲁叟乃笔削,宝书肆旁搜。
晋《乘》楚《梼杌》,郑志亦见收。
斯为天子事,邦国合九州。
大书王正月,恐疑于孟陬。
胡氏逞私智,谓以夏冠周。
岂其一布衣,斧钺威诸侯。
美恶同其辞,此言尤谬悠。
当其在讲幄,君臣意绸缪。
经义月经进,讽谏同转辀。
是时十将存,可复二帝雠。
奈何戒黩武,惟知安是偷。
得毋桧所荐,知已士当酬。
流传误后学,乖舛难悉纠。
曷不废其书,述事准左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题为《斋中读书十二首》。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诗》亡王迹熄,百国有《春秋》:这句话意味着随着《诗经》的消亡,天下诸侯国各自撰写了各自的历史。
  2. 鲁叟乃笔削,宝书肆旁搜: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写作《春秋》时,广泛搜集资料,参考了众多的历史记录和传说。
  3. 晋《乘》楚《梼杌》,郑志亦见收:这句话指的是在《春秋》中,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以及郑国的志书也被收录。
  4. 斯为天子事,邦国合九州:这句话表达了《春秋》是一部关于天子的事情,它涉及到了中国的九州。
  5. 大书王正月,恐疑于孟陬: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书的“王正月”中,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怀疑。
  6. 胡氏逞私智,谓以夏冠周:这句话批评了胡氏(可能是指某个学派或个人)的私智行为,他认为以夏代周是合理的。
  7. 岂其一布衣,斧钺威诸侯:这句话表达了疑问,认为即使是一个平民,也不应该享有如此大的权势。
  8. 美恶同其辞,此言尤谬悠:这句话批评了孔子的言论,认为他的美恶观过于模糊,没有明确的标准。
  9. 当其在讲幄,君臣意绸缪:这句话表示在讨论问题时,君臣之间心意相通。
  10. 经义月经进,讽谏同转辀:这句话表达了经典的内容不断进步,而讽刺和劝谏的声音也在不断地响起。
  11. 是时十将存,可复二帝雠:这句话表达了当时的情况,有十个将领存在,可以恢复两位皇帝的仇敌。
  12. 奈何戒黩武,惟知安是偷:这句话表达了对于黩武行为的警告,提醒人们应该警惕这种危险的行为。
  13. 得毋桧所荐,知已士当酬:这句话表达了对于推荐人才的人的赞誉,认为那些被推荐的士人应当得到回报。
  14. 流传误后学,乖舛难悉纠:这句话表达了对于传播错误信息的人的指责,认为他们的错误很难被纠正。
  15. 曷不废其书,述事准左丘:这句话表达了对于《春秋》的看法,认为它的叙述应该与左丘明的记载相一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