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畴一五行,《洪范》义先具。
伯鲧一汨陈,维帝乃震怒。
启贤能继禹,天罚行有扈。
桑门易地风,其说本舛互。
奈何洛下儒,侮圣不知惧。
用三革其二,变一成百牾。
既与《洪范》殊,宁免彝伦斁。
百世而可欺,君子亦有恶。

【注释】

甲申:指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甲申日,是苏轼被降职为杭州通判的日子。

九畴:《洪范》中的九种基本法则。五行:指木、土、金、水、火五种元素。

《洪范》:古代的一本经典著作,相传为夏朝大禹所制定。《洪范》,又称《尚书·洪范》。

伯鲧:人名。相传他是帝颛顼的儿子,因治水失败而被杀。

汨陈:淹没。

维帝:即“惟”,代称皇帝。震怒:大怒。

启贤能继禹:启是商朝开国君主,接替了夏朝的王位。

天罚:上天的惩罚。行:施行。有扈:指有巢氏,古部落首领。

桑门:桑树门前的道,比喻偏僻之地。易地风:变易地方,指迁居或改朝换代。

舛互:错乱,不统一。

洛下儒:指当时的一些学者。侮圣:对圣人表示轻视。

三革:指三种刑罚。二:指两种刑罚。成百牾:形成许多矛盾与抵触。

《洪范》:即《尚书·洪范》。殊:不同。

彝伦:常法和常理。斁:违背、破坏。

百世:指千年以上。

【赏析】

此诗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当时学术风气的不满,认为有些学者对圣人的话不屑一顾,只知搬弄经学中琐碎的条例,不知圣人的原意。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己处境的不满,对朝廷的愤懑之情。全篇以议论为主,抒发感慨。

首句点出主旨,即九畴一五行的道理早已具备在《洪范》之中。接着指出伯鲧一汨陈,维帝乃震怒,暗示其原因。启贤能继禹,天罚行有扈,表明有巢氏虽遭有扈氏之难,但最终得到舜帝的庇护。然而这仅仅是开始,真正的问题发生在桑门易地风,其说本舛互之时。这里既批评了当时学术界对《洪范》的不同理解,也讽刺了某些学者对圣人言论的轻慢态度。

中间四句进一步论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奈何洛下儒,侮圣不知惧,用三革其二,变一成百牾。这里的洛下儒指的是那些学者们。他们不仅对《洪范》的错误解读和曲解,还肆意篡改原文,使原本正确的道理变得混乱不堪。而面对这些学者们的错误行为,作者感到十分愤怒和无奈。

末两句则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一现象的深深忧虑。既然已经与《洪范》殊途不同了,那么又怎能避免伦理道德的败坏呢?即使经过百年,人们仍然可以欺骗他人。这种言论虽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但也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和现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