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昔未遇,旅食昌亭年。
薄俗爱惜费,晨炊固宜焉。
哀哉赵元叔,日叹囊无钱。
男儿虽落魄,宁受众目怜。
相逢游侠子,白马黄金鞭。
揖我入酒家,饮我斗十千。
临觞忽不御,拔剑心茫然。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把握诗中的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然后要分析诗句的意象,注意意象的运用是否恰当,最后还要考虑作者的情感。本题要求学生对诗歌逐句解读并赏析其内容,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选项的要求,根据选项的内容提示,结合原诗进行比较,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注释,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及诗人的情感。

“漫感(丙戌)”是题目。“漫感”指随意写来的作品。“丙戌”即公元756年。据记载,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爆发,朝廷派高适去淮南节度使严武处讨伐永王璘,途经广陵时,写下了这首诗赠给友人。此诗是一首送别之作。

【译文】

在淮阴没有遇上知音,漂泊在外的我到了昌亭才定居下来。薄俗爱惜钱财,早晨的炊火本来就应当用它。哀伤啊赵元叔,天天感叹囊中空无一文钱。男子汉虽然潦倒落魄,岂能被世人怜悯?相逢游侠子,白马黄金鞭。揖我入酒馆,给我喝上十斗美酒。我端起酒杯突然不饮,拔剑心茫然。

赏析:

首联两句,点出诗人在淮南遇到知音后的生活状态——在广陵定居。“旅食”,寄食异乡;“昌亭”,“广陵”的别称。

颔联“薄俗”“晨炊”照应颈联的“怜”。这两句是说,由于薄俗的影响,早晨的炊火本来应当用它来烧饭,但是因为贫穷,只好把它用来点火煮粥了。

颈联“哀哉”“日叹”照应首联的“未遇”,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穷困潦倒的同情。

尾联“男儿虽落魄,宁受众目怜”承颈联而来。意思是说,一个有志气的男人即使落魄到无人理睬的地步,也不应该成为人们的怜悯对象。

末句“临觞忽不御,拔剑心茫然”,是说,面对美酒佳肴却忽然不想品尝,心中充满了疑惑。

全诗以慷慨激昂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与劝慰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