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湖裂帛已流澌,岸柳三眠又一时。
尚有寝园开夕照,每逢人日抚残碑。
童童独树栖禽少,冉冉长途下马谁。
回首昌平山近远,裕陵松柏总凄其。

【注释】:

重湖:指西湖。

裂帛:像撕裂的丝织品,指春天江水融化。流澌:水流。

三眠:柳树的嫩叶在春初由黄变绿,再变青。

寝园:皇帝死后安葬的园林。夕照:夕阳。

独树:孤零零一棵树,这里借代景陵。

冉冉:渐渐。

昌平山:即昌平县,今属北京市。

裕陵:是清高宗乾隆帝的陵墓,在河北省易县西太平峪。松柏:这里借指墓地上的树木和碑碣。

【赏析】:

此诗为元代诗人王冕所写。首联点出人日即正月初七这一特殊日子,以景皇陵(即孝陵)之景映衬出寒食节时的景象;颔联描写景陵附近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并抒发作者对景陵、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颈联以景衬情,通过景物的变化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悲凉;尾联则是从眼前景到心中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念与哀伤。全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动人。

人日谒景皇陵(癸丑) —— 在正月初七日这一天去祭拜景陵。

重湖:指西湖。

裂帛已流澌(sī):指春天江水融化,像撕破的丝织品一样,已经流淌了,又到了三月桃花盛开的时候。流澌,指江河中的流水。

岸柳三眠:岸上杨柳发新芽,又过了一年春天,又长成了新绿的柳条。三眠,泛指春天。

尚有寝园开夕照:仍有寝园里开着夕阳的余光。寝园,皇帝死后安葬的园林。

抚残碑:抚摸着已经残破的石碑。

童童: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独树:孤零零一棵树,这里借代景陵。栖禽少:栖息在树上的鸟很少。

冉冉:渐渐。长途:指旅途很长。下马谁:骑马的人下车后,是谁呢?

回首:回头望去。

昌平山近远:昌平山,即昌平县,今属北京市,位于北京城西北郊。裕陵,是清朝第四位皇帝雍正的陵墓,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太平峪,距昌平区不远。总凄其:总是感到凄凉。

赏析:

这首诗写于农历正月初七,即人日,是诗人在游历京城故宫、游览景陵之后有感而作的抒情诗篇。诗一开头就写出了景陵所在之地的特点:“重湖裂帛已流澌,岸柳三眠又一时。”这是说重湖里的水已像撕裂的绸缎一样流动开来了,岸边的柳树也已长得绿得发暗,又一个春天来到了。“三眠”是指柳枝抽芽的时间,春天到了,柳芽也萌生了出来。这两句诗既描绘出了景陵周围优美的景色,也为下文抒发诗人对景陵的怀念之情作了铺垫。接着,诗人写道:“尚有寝园开夕照,每逢人日抚残碑。”意思是说在景陵附近,还有一处寝园,那里依然开着夕阳的余辉。每到正月初一这一天,他总会来到那里,抚摩着那一块块已被岁月磨得残缺不全的石碑。“残碑”,在这里是诗人对历史的一种概括性表述。因为历史上有许多帝王都曾建过陵墓,但大多都在不久之后就荒废了,只有康熙帝的裕陵一直保留下来,至今仍然矗立在那里。所以,当诗人来到这个被夕阳余晖照亮的地方时,就会想起康熙帝当年的丰功伟绩。同时,由于康熙帝生前一直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所以当他逝世之后,裕陵就成了人们瞻仰、凭吊的对象。因此,每逢新年伊始,总会有许多人来到这里,用双手抚摸着那些被岁月风化了的石碑,以示敬仰。“童童独树栖禽少,冉冉长途下马谁”,诗人看到这样美好的景色,不禁产生了一种孤独之感。因为景陵附近虽然有很多树木,但是它们都已长得很茂盛了,而且树上还栖息着很多鸟儿。可是,在这漫长的路上,又有谁会停下来歇息呢?这里的“独树”,既是指景陵附近的树林,也是指那些栖息在树上的鸟儿。“独树”之所以显得格外孤独,是因为在诗人眼中它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只剩下了衰败与萧条。而那些鸟儿也似乎不再喜欢在树上栖息,而是在远处飞来飞去地忙碌着。这种孤独的感觉,正是诗人内心寂寞无助的体现。“回首昌平山近远,裕陵松柏总凄其。”最后一句诗中,诗人又一次提到了他心仪已久的康熙帝的陵墓——裕陵。然而,此时的裕陵已经不再是他当年所见到的那样辉煌壮丽了!昔日的繁华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只有那一片片翠绿的松柏还在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让人感到凄凉无比。这一句诗既是对裕陵现状的一种描绘,又是对诗人当年所见景象的一种回忆与怀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