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事早,二月已飞花。
眼见芳菲尽,吾生信有涯。
妻儿空待米,风雨独还家。
自断无长策,何劳感岁华。
【注】江南:指南方。乙未:即公元76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开始的前一年。
译文:
江南的春天来得早,二月就飞花满天了。
眼看着满园春色渐消尽,我的岁月也是有限的。
妻儿空等米下锅,风雨中独自回家。
自断无长策,何必感岁华!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安禄山发动叛乱后,中原大地战火连绵、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诗人以“江南春事早”起兴,描绘出江南地区春意盎然的景象。接着,诗人用“二月已飞花”来反衬江南地区的春意盎然,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无常。
“眼见芳菲尽,吾生信有涯。”这句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有限性的感慨。在面对如此乱世,诗人不禁感叹自己的生命如同飘零的花瓣一般短暂而脆弱。这种感慨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于生命的珍视,也是他对于乱世中的无奈和无力的一种抒发。
“妻儿空待米,风雨独还家。”这句话描绘了诗人在战争中的生活困境。由于战争的影响,家中的生计变得困难,妻子和孩子只能等待米粮的到来才能度过难关。而诗人自己则在风雨中独自回到家中,生活虽然艰难却依然坚持生存。
最后一句“自断无长策,何劳感岁华!”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命运的无奈和悲观。他认为在这样乱世中,自己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因此,诗人感叹不必为时光流逝而忧伤,因为无论何时何地,时间都将继续前进,而自己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这首诗以“归”为题,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孤独与无助。通过对江南春色的描绘、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无奈和悲观的抒发,诗人展现了自己对于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独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