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庐斜傍白云中,万壑涛声松际通。
林外有人知问渡,深山不尽晚来风。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仔细审题,明确要求,如本题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然后“末尾附上赏析”。

题诗的注释:结庐,即建茅屋;傍,依靠;白云中,指山腰白云缭绕之处。涛声,波涛声;松际通,在松林里回荡传开。有人知问渡,有人来问渡口在哪里;深山不尽晚来风,傍晚时阵阵山风不断吹进。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描绘自己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情景,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归隐山林的志趣和情怀。全诗意境幽静,清远,给人以美的享受。首联两句是说,自己隐居的小屋紧挨在白云之中,万壑的涛声就从松林传来。颔联一句是说,树林外有人知道问渡口在哪里;颈联一句是说,傍晚的时候,山风吹得更加厉害了。尾联两句是说,深山中不知还有几处地方可以容身。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也反映了他超脱现实、追求自然的精神境界。

【答案】

①斜依着白云中的小茅屋,万壑的涛声在松林里回响传开。(“结庐”句)

②树林外,有问渡的人,傍晚时,山风吹得更加厉害了。(“林外”句)

③深山中不知还有几处地方可以容身。(“深山”句)

赏析:此诗以写景为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诗一开篇,便用“结庐”二字点明诗人隐居的地点,为全诗定下了基调。首句写诗人隐居在白云之中,与世隔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次句“松际通”则具体写诗人居住之地的自然环境:四面环山,中间只有一条小路通往外界。这样写既突出了环境的幽静,又为下文的“问渡”作了铺垫。三、四句写诗人居住地的环境。诗人居所外就是茫茫的万壑,那万壑中的涛声就从松林里传来。这里,诗人通过写涛声来自松林,实际上是想表明自己的心志,正如那万壑中的涛声一样,诗人的心志也是坚定不移的。这两句话虽然只是写了诗人居住的环境,但却把环境写得十分生动。

五、六句则是写诗人居住地附近的人们。诗人居所附近有一片树林,树林里有来往过客。诗人居住的地方偏僻,所以来人不多。当夜幕降临时,山风吹得更猛烈了。这里的“有人”,指的是过往的行人,也就是作者所说的“问渡人”。诗人居住地僻远,所以来人很少。但即使如此,诗人仍然感到寂寞孤独。

最后两句写诗人居住地附近的景象。诗人居住地附近有一座大山,山很高大。诗人居住地周围还有不少山头,这些山头上的风更大。诗人居住的地方很隐蔽,所以周围的山头很多。这里所写的“深山不尽晚来风”中的“深山”,并不是指诗人居住地周围的大山,而是指诗人所居住的深山中的许多山峰。因为诗人居住地周围有若干山峰,所以夜晚来临的时候,山上的风很大。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隐居后的生活情景。诗中所写的环境都是比较清幽、寂静的。但正是这种清幽、寂静的环境才更能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宁静。诗的开头两句,诗人说自己居住在山腰白云之中。这样的住所多么清幽,四周没有嘈杂的声音,只有万壑的涛声。诗人还特意写到:“万壑中涛声松际通。”这几句写得很形象,很有画面感。万壑的涛声从松林里传出来,听起来就像涛声来自松林一样。

诗人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住所,是因为他希望远离尘世喧嚣,寻求一种精神寄托。在接下来所写的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思想。诗中写到:“林外有人知问渡,深山不尽晚来风。”诗人住在一个僻静的地方,周围很少有人来往,但仍然有人来打听这个地方在哪里?诗人居住在深山之中,周围有很多峰峦,但是晚上来的时候山上的风依然很大。这两句诗写出了一种清高的境界。这种清高的意境,正是诗人想要表达的,也正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诗人之所以选择这种清高的境界作为自己的生活态度,是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摆脱世俗生活的束缚。这也是他能够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