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自古号帝王州,泪眼看河山,伏戎在莽,饿莩在途,仗儒吏二三策经营,奠兹百族;
国史付他年循良传,归魂隔汾渭,羁宦不生,乡贤不死,争天门十六峰光气,自有千秋。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思想感情和手法的理解和掌握。
“挽侯鸣珂联”是解题的关键,抓住关键词“挽”“侯”“鸣珂”,可知这是一首咏史诗。咏史是诗歌的重要体裁之一。咏古通常有两种方式:“以史为镜”和“借古讽今”。前者多用叙述的方式,后者则多通过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诗人对历史的感慨或对现实的看法。本题属于第二种方式,结合注释中的“国史”和“争天门十六峰光气”,可见这是一首咏古之作,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
“秦中自古号帝王州”意思是说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帝王之州,点明题意,引出下文。
“泪眼看河山,伏戎在莽,饿莩在途”意思是说泪水看不尽的山河,伏戎潜伏在莽荒之中,饥饿的百姓在路上呻吟呼号。“伏戎”,指埋伏的敌军;“饿莩”,指因灾饿死的百姓。这几句写边地荒凉,人民生活困苦。
“仗儒吏二三策经营,奠兹百族”的意思是说靠儒生的一二条政策来治理,奠定天下各族的基础,使百族安定。“儒吏”,指儒生;“二三策”,指几条治国安邦的政策;“奠兹百族”即奠定天下各族的基础。这几句写朝廷的举措,表达了作者希望国家长治久安的思想。
“国史付他年循良传,归魂隔汾渭,羁宦不生,乡贤不死”意思是说国家的史书将记载下一代代循良之臣的政绩,归魂之人隔着汾渭两河,宦海浮沉,不能永葆英气,但是乡贤却不会死去。“国史”指国家史官的记录;“循良”,遵守法度,尽忠职守;“归魂”,指死后的灵魂;“羁宦”指仕途失意,宦游在外;“乡贤”指当地有名的人。这几句写自己对于国家历史的看法,表达了希望国家繁荣昌盛的愿望。
【答案】
译文: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帝王之州,眼泪看着山河,伏戎潜伏在莽荒之间,饥饿的百姓在路上呻吟呼号,靠儒生的一二条政策来治理,奠定天下各族的基础,使百族安定,国家的史书将记载下一代代循良之臣的政绩,归魂之人隔着汾渭两河,宦海浮沉,不能永葆英气,但是乡贤却不会死去。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担忧。
第一句“自古”,总括古今。“秦中”,泛指关中地区,古代称长安为秦中。“帝王州”,指关中。“号帝王州”,是夸张的说法,实际上关中地区并不曾成为过帝王之地。但作者为了强调其重要性,故意这样说,以突出关中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泪”字是全诗的焦点,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诗人站在黄河岸边,远望那滔滔奔流的大河,不禁热泪盈眶,悲从中来。这不仅仅是因为大河见证了关中从昔日的辉煌到今日的衰败的历史变迁,而且因为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苦难。“河山”,既指自然景观,又指国土、领土。它既是祖国大地的象征,又是诗人心中的痛。“伏戎”,指埋伏的敌军;“莽”,指莽荒之处。这两句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以及由此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的灾难。“饿莩”,指因灾饿死的百姓。“途”,通“涂”,道路。“饿莩在途”,形容灾民遍野哀鸿遍野。这两句写战乱造成的灾难。诗人用“伏戎”、“饿莩”这两个意象,形象地表现了关中的荒凉与人民的苦难。“仗儒吏二三策经营”,这几句写朝廷的举措,表达了作者希望国家长治久安的思想。然而“归魂隔汾渭”,即使国家太平了,那些流亡在外的士子们也难以回到故乡,这一句透露出诗人对国家前途的隐忧。最后两句“羁宦不生”,指官场不得志的人,“乡贤不死”,指那些名垂青史、被后人所景仰的人们,他们并没有死。这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希望,希望自己能有机会施展抱负,为国家做出贡献,而那些被历史所湮灭的优秀人物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