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以明煎,玉以英错。
智者千虑,愚亦一得。
伐胡见戮,筑墙见疑。
非知之难,难于处知。
虎威以爪,剑利以锷。
强弩之末,鲁缟示弱。
达人知命,君子见机。
灭灶徙臼,言戒非时。

这首诗是两韵诗,每句都有韵脚。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注释:

  1. 膏以明煎,玉以英错。(膏:比喻智慧;明煎:比喻明智地使用;英错:指玉石上的瑕疵)
    译文: 智慧被用来明亮地烹饪,玉石上会有瑕疵。
    赏析: 这两句表达了对智慧和美玉的理解。智慧如同食物一样需要烹饪,而玉石虽有瑕疵,但仍然是宝贵的。

  2. 智者千虑,愚亦一得。(智者千虑:指智者有很多计划和思考;愚亦一得:指即使是愚昧的人也会有一次正确的决定。)
    译文: 智者千次计划,愚蠢者也有一次正确。
    赏析: 这两句强调了智慧和愚昧的区别,即使智者有千百次的计划和思考,但也可能有一次错误。这提醒我们,无论多么聪明的人,都有可能犯错误。

  3. 伐胡见戮,筑墙见疑。(伐胡:攻打胡人;见戮:被杀死;筑墙:建造墙壁;见疑:被怀疑。)
    译文: 攻打胡人被杀,建造墙壁被人怀疑。
    赏析: 这两句表达了战争和建设都可能带来危险和疑虑。即使我们为了某种目标而努力,也可能因为结果而受到质疑。

  4. 非知之难,难于处知。(非知之难:不是知道困难;难于处知:难以处理知道的事情。)
    译文: 不是了解知识本身困难,而是如何处理好知识才是难题。
    赏析: 这两句强调了知识的处理和应用比知识的获取更重要。我们需要学会如何运用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道知识的阶段。

  5. 虎威以爪,剑利以锷。(虎威:指老虎的威严;爪:爪子;剑利:指剑的锋利。)
    译文: 老虎的力量在于爪子,剑的锋利在于剑刃。
    赏析: 这两句通过比喻说明了力量和锋利的重要性。老虎凭借其爪子的威力,剑则凭借其剑刃的锋利。

  6. 强弩之末,鲁缟示弱。(强弩之末:形容箭矢射出后已经没有力量;鲁缟:鲁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丝织品;示弱:表现出软弱。)
    译文: 强大的箭矢射出后已经没有力量,鲁缟这样的丝织品却显示出自己的脆弱。
    赏析: 这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事物的表面和实质之间的差异。强大的事物在失去力量后可能显得无力,而柔弱的事物却能展现出其真正的价值。

  7. 达人知命,君子见机。(达人:指有智慧的人;知命:了解自己的命运;见机:看准时机。)
    译文: 有智慧的人了解命运,君子能够看准时机。
    赏析: 这两句表达了对于智慧和时机把握的理解。有智慧的人能够了解自己的命运并抓住机会,而君子则能够识别和利用时势。

  8. 灭灶徙臼,言戒非时。(灭灶徙臼:指搬家或改变习惯;言戒非时:表示告诫人们不要在这个时候做某事。)
    译文: 搬走灶台和臼子,告诫人们不要在不适宜的时候做事。
    赏析: 这两句通过描述一种行为(搬家或改变习惯)来警告人们不要在不适当的时刻做出决策。这种警示方式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经验和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