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预地卑湿,十岁九逢灾。
悇然思救济,剔鬟示前回。
去岁乃免涝,赈恩例弗推。
一夫苟向隅,如伤系吾怀。
矧此瘠郡民,艰状忆向来。
较昔虽小差,曰苏实未哉。
当春东作兴,籽种要安排。
借给俾勤耕,庶几辟污莱。
便幸逢有秋,毋遽科呼催。
【注】①“宿预”:指今安徽宿州地区。②“瘠郡”:指土地贫瘠的县。③“东作”:春季农事活动。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宝元二年(1039年)春,在宿州任上时所作。诗人以民为本,体恤百姓疾苦,勤政爱民,关心灾情,赈济灾民,兴修水利等事迹,均被载入《宋史·王素传》。这首诗就是诗人为宿州老百姓做的一项具体实事:借给百姓籽种来鼓励他们开垦水洼地。诗中对这一事实做了具体的叙述。
第一联:“过宿迁命借给民籽种”。宿迁,即今天的江苏宿迁市。宿迁地处淮河之南、沂沭之间,地势低洼,多积水涝灾,因此,这里人民饱受水患之苦。而当时政府又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所以诗人只好向上级请求借用民间的籽种。这一句交代了背景和原因。“命”,是古代帝王的命令或皇帝的意思,此处用来代表皇帝或朝廷。“借给民籽种”,说明诗人为了解决当地人民的困难,采取的一种积极措施。
第二联:“宿预地卑湿,十岁九逢灾。悇然思救济,剔鬟示前回”。宿预,古地名,位于今安徽宿州一带。“地卑湿,十岁九逢灾”指的是宿预地区地势较低,常年受洪水侵袭,经常发生水灾。“悇然思救济”,意思是心里感到不安,想帮助别人。“剔鬟示前回”,用头发剔去一半,以示自己以前曾受过别人的救济。这里的“鬟”是指头发,因为古代妇女的头发常常盘成发髻,所以用“剔鬟”来形容自己的行为。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歉疚和自责之情。
第三联:“去岁乃免涝,赈恩例弗推。”去年这里终于没有发生水灾了,可是赈灾的恩惠却没有得到推广。“乃免涝”,指的是去年这里终于没有发生水灾了。“赈恩例弗推”,意思是赈灾的恩惠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当地人民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现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四联:“一夫苟向隅,如伤系吾怀。”如果只有一个人遭受不幸,我会感到非常伤心。“一夫苟向隅”,指的是只有一个人遭遇困境,其他的人都过得还不错。“如伤系吾怀”,意思是我会为此而感到痛苦和难过。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同情。
第五联:“矧此瘠郡民,艰状忆向来。”更何况这里的土地贫瘠,百姓生活十分艰难。“瘠郡民”,指的是土地贫瘠的地区里的百姓。“艰状忆向来”,意思是回想起过去这些地方的人们生活得多么艰苦。这句诗通过对比来强调诗人对于贫困地区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第六联:“较昔虽小差,曰苏实未哉。”虽然现在的情况有所改善,但还是不能算是完全解决了问题。“较昔虽小差”,指的是与过去相比,现在已经有了一点改善。“曰苏实未哉”,意思是说这并不能算是彻底的解决。这里的“苏”是动词,表示治理、处理的意思。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治理效果的反思和自我批评。
第七联:“当春东作兴,籽种要安排。借给俾勤耕,庶几辟污莱。”春天是开始耕种的好时机,所以需要准备一些籽种以便农民们能够辛勤地耕作。“借给俾勤耕”,意思是把籽种借给他们以便他们可以勤勉地耕作。“庶几辟污莱”,意思是希望能够开辟出一块块干净的田地。这里的“辟”是指开垦、开辟的意思。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于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关怀和期待。
第八联:“便幸逢有秋,毋遽科呼催。”如果能有幸在丰收的季节到来的时候,就不要急于催促他们收割农作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便幸逢有秋”,指的是希望今年能有一个好收成。“毋遽科呼催”,意思是不要急于催促他们去收割农作物。这里的“科”是动词,表示征收的意思。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农民劳动成果的保护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