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池凿半亩,㪺水贮泛潋。
得秋气亦澄,俯临如披鉴。
江湖所鉴广,亩鉴如盆㽉。
然当照物时,明也原非暗。
大智所未知,小智知堪念。
执两而用中,服膺慎莫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然后把握诗中形象的特点以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对比、比喻、拟人等;最后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及艺术效果,注意从炼词和用典的角度去赏析。
“亩鉴室有会”:在室内的明镜里能见到会稽山(会稽是地名)。会稽山,又称越王勾践之山,位于浙江绍兴市。
“山池凿半亩,㪺水贮泛潋”:山池挖成一亩大的池塘,㪺水用来泛滟(潋滟,形容水面光华闪烁的样子)。
“得秋气亦澄,俯临如披鉴”:秋天的气韵也显得清澄,俯视时好像披着明亮的镜子。
“江湖所鉴广,亩鉴如盆㽉”:江湖所映照的范围很广,像盆子那么大。
“然当照物时,明也原非暗”:然而它照亮东西的时候,原来不是暗的东西。
“大智所未知,小智知堪念”:大智慧的人不知道,小智慧的人却能够明白。
“执两而用中,服膺慎莫厌”:执持两端来使用中间的道理,这是圣人的行为,要谨慎不要厌倦。
“亩鉴室有会”:在室内的明镜里能见到会稽山(会稽是地名)。会稽山,又称越王勾践之山,位于浙江绍兴市。
“山池凿半亩,㪺水贮泛潋”:山池挖成一亩大的池塘,㪺水用来泛滟(潋滟,形容水面光华闪烁的样子)。
“得秋气亦澄,俯临如披鉴”:秋天的气韵也显得清澄,俯视时好像披着明亮的镜子。
“江湖所鉴广,亩鉴如盆㽉”:江湖所映照的范围很广,像盆子那么大。
“然当照物时,明也原非暗”:然而它照亮东西的时候,原来不是暗的东西。
“大智所未知,小智知堪念”:大智慧的人不知道,小智慧的人却能够明白。
“执两而用中,服膺慎莫厌”:执持两端来使用中间的道理,这是圣人的行为,要谨慎不要厌倦。
【答案】
译文:
室内的明镜里可以见到会稽山,山池挖成一亩大的池塘,㪺水用来泛滟。秋天的气韵也显得清澄,俯视时好像披着明亮的镜子。江湖所映照的范围很广,像盆子那么宽。然而它照亮东西的时候,原来不是暗的东西。大智慧的人不知道,小智慧的人却能够明白。执持两端来使用中间的道理,这是圣人的行为,要谨慎不要厌倦。
赏析:“亩鉴室有会”,以室内明镜映见的会稽山作比,点明全诗的意境。会稽山又名越王勾践之山,位于浙江绍兴市西北。此句既表明了作者对会稽山的热爱,又表现了作者对家乡风物的无限眷恋之情。“山池凿半亩”,写山池的形状和大小。半亩大的池子,说明作者对山水的喜爱。山池挖成一亩大的池塘,㪺水用来泛滟。“得秋气亦澄,俯临如披鉴”,写山池的景色。秋气使山池变得清澈明净,俯视时好像是被一面明亮的镜子所照。“江湖所鉴广,亩鉴如盆㽉”,写山池所映出的江湖景致。江湖所映照的范围很广,像盆子那么大。这几句描写了会稽山的美丽景色,并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然当照物时,明也原非暗”,承接上文,说山池之所以能照物是因为其本身并不暗。“大智所未知,小智知堪念”,承上启下,提出中心论点,指出大智慧的人不知道,小智慧的人却能够明白。“执两而用中,服膺慎莫厌”,进一步阐述观点,强调只有正确处理两方面的关系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