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前悬铎,毁以声鸣。
堂中秉烛,消以膏明。
炫名者相轧,斗知者必争。
谋度于义者斯得,事因于民者可成。
民可近不可下,义正我仁安人。
趋吉无过知足,止谤莫如修身。
圣人存神索至,君子泰而不骄。
河以委蛇故远,山以陵迟故高。
勿谓何伤,其祸将长。
祸为德根,忧为福堂。
书称朽索,易著苞桑。
矜矜惴惴兮,吾遑敢康。
【赏析】
此诗为杂言,共八句。全诗以议论形式写,每两句一组,内容相对独立,互不相连。
首二句:“檐前悬铎,毁以声鸣。”铎是古代报时用的大铃,悬挂在屋檐之下,当时间到了,便敲响以警世人。这里比喻贤人君子的名声一旦建立,就应当如铃声一般响亮。
三、四句:“堂中秉烛,消以膏明。”蜡烛燃烧,燃尽其蜡油才灭掉,喻指贤人君子应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直到生命终结。
五、六句:“炫名者相轧,斗知者必争。”炫耀名声的人互相倾轧,争夺名誉的人必定争斗不休。
七、八句:“谋度于义者斯得,事因于民者可成。”能够按照道义来处理事情的人才能够成功,因为百姓的利益而做事的人才能成就事业。
九至十四句:“民可近不可下,义正我仁安人。趋吉无过知足,止谤莫如修身。圣人存神索至,君子泰而不骄。河以委蛇故远,山以陵迟故高。勿谓何伤,其祸将长。祸为德根,忧为福堂。”百姓可以接近但不能低于他们,这是因为仁义之道使民众安居乐业。人们应该追求吉祥但不要贪得无厌,只有知足才能获得幸福,停止诽谤最好的方式就是修身养性。圣人追求的是神妙的境界,君子保持的是平和的心态,不会骄傲自满。黄河由于曲折蜿蜒所以能流到远方,山峰则因其高低起伏而显得格外高峻。不要认为这样做有什么损害,最终带来的将是更大的灾难。灾祸是德行的根基,忧虑则是幸福的源泉。
十五至二十句:“书称朽索,易著苞桑。”书籍虽然陈旧却容易找到,比喻那些立身处世的人,即使没有显赫的家世,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也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二十一至二十二句:“矜矜惴惴兮,吾遑敢康。”我内心忐忑不安,哪敢自得其乐?
整首诗歌从“檐前悬铎”开始写起,通过一系列对比来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最后两句总结全诗:虽然有诸多艰难险阻,但是只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