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北省旱,西直逮陕甘。
为时况久长,戚戚愁民碞。
今春屡沐泽,近远颇均沾。
京县迩望雨,责已宁从严。
远忧辄弗忘,近慰敢即忺。
了知无始终,此志惟天监。
揽镜正衣冠,何怪霜华添。
【解析】
“去岁”句,“北省”,指代朝廷或中央;“西直”,长安;“陕甘”,陕西和甘肃。“为时”,指时间已久。“戚戚”,忧愁的样子。“今春”,今年春天。“沐泽”,沐浴雨水。“京县”,京师附近的县。“迩望”,即近望,指京城附近地区的百姓。“责”,“咎”。《诗经·小雅·节南山》有“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之句。“宁”,岂。“远忧”,指对远方百姓的忧虑。“辄”,就。“了知”,知道。“无始终”,没有始末之分。“天监”,上天的监督。“揽镜”,照镜子。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谪期间。首联说去年秋天以来,朝廷连年旱灾,长安、陕西和甘肃一带都遭受严重干旱灾害。次联说,虽然时间已经很长了,但心中仍然忧虑百姓受苦,不能安心。三联说今年春天以来,朝廷连续降下大雨,远近地区都得到滋润,京师附近的百姓也得到了及时的救助;现在诗人已经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因此心情也就更加轻松愉快了。四联说,诗人知道这种心情是永远没有止境的;只有上天的监督才是可靠的。五联说,照一照镜子,整理一下衣冠,哪里有什么值得奇怪的事情!这里说的“霜华”,就是头上生白发的意思,诗人用这个典故来说明自己一生清廉自持,从不奢侈享乐。
全诗写诗人在被贬谪途中的心境变化,表现了他关心民生、体恤百姓的思想感情。前四句写诗人对旱灾的忧虑;后四句写诗人因解除旱灾而感到的欣慰。中间两句转折处,诗人把对旱灾的忧虑和解除旱灾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使诗的感情波澜起伏,更加感人。最后两句,诗人进一步强调自己的思想境界,与前面所写的忧患心理形成鲜明对照,从而更加突出了诗人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