迥轩名搆虚,疑取乾闼譬。
是语落第二,聊语第一谛。
须弥四天下,都大空中寄。
齐州九点烟,曰山河大地。
虚即实有邻,实离虚无际。
谁能不盖物,与究甚深义。

【注释】

  1. 構虚軒(gòu xūn xuān):指高峻的楼阁,这里指道家的“玄门”。
  2. 乾闼:乾为天、为阳,闼(音yǎ)门。乾闼比喻高大的屋檐。
  3. “是语落第二”二句:《庄子·逍遥游》说,宋元君梦见神人乘云驾风从天地之间来,他问神人说:“您是从哪里来的?”神人说:“我从北冥(今渤海)来。”又说:“我是随心所向,我往南就向南,我向西便向西,我往东便往东。”宋元君说:“我们那里有九个大山头,方圆千里,难道只有你一个人吗?”神人说:“我独居在天地的边际之外,你哪里知道我的所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宋元君把神人比作天上高高的大屋檐,神人是随自己的心意自由来往于天地间,宋元君则把自己局限于狭隘的天地之中,所以神人与宋元君相对比而言之。
  4. 聊語第一諦(dì):闲谈一下第一义谛(即佛教的“空”,或道教的“玄”)。
  5. 须彌(suī méi):印度梵书的音译,意译为“山”、“大山”。《维摩诘经》:“须弥山高七仞,其大如芥子。”
  6. 都大空:佛教语。“都”通“堵”,“大”通“太”,指佛家所谓“三界”(色界、欲界、无色界)。
  7. 齐州:指中国。《列子·周穆王》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8. 九点烟:九座山,九座大山。
  9. 曰山河大地:这是《易传·系辞下》的话:“河出地上,山出天下。”
  10. 虛即實有邻(lí):虚空和实物是相邻而存在。
  11. 实离虚无际(jì):实体脱离虚无的边缘,指现实世界和虚无境界相联系。
  12. 谁能不盖物:谁能够不依赖外物生存。
  13. 与究甚深义:探讨很深奥的意义。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对道家学说的一种理解。诗中通过对宇宙、人生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表达了一种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对超越物质世界,达到精神自由的追求。

首联“构虚轩”,以高耸的建筑作为象征,描绘了一种超然脱俗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借助某种特定的形式或者环境来表达,就像神人通过高屋檐的自由来往来展示他们的神通广大一样。这一联通过对比宋元君的局限和神人的无限自由,表达了对超越现实束缚的追求。

接下来的几联,则是对“一谛”的思考。这里的“一谛”指的是佛教中的“空”,或者说是道家的“玄”。诗人通过对宇宙的描述,试图寻找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他用“须弥四天下,都大空中寄”来形容宇宙的广阔和虚无,用“齐州九点烟,曰山河大地”来表达现实的微小和虚幻。这种对现实的反思,使得诗歌的主题转向了对于生命意义和存在意义的探讨。

在最后两联中,诗人进一步展开了对于“虚实”关系的论述。他认为,无论是实体还是虚空,都是相互依存的。实体脱离了虚空,就无法存在;而虚空也无法独立存在,它需要实体来填充。这种关系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即万物相互依存,没有绝对的独立性。这种观点对于追求自我超越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启示。

这首诗是对道家哲学的一种理解和阐述。诗人通过对宇宙、人生和自然的探索,表达了自己对于超越物质世界,达到精神自由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是对个体存在的思考,也是对于整个人类生活意义的探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