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花开先花朝,今岁花开花朝后。
由来花朝是的期,花开须待番风受。
逼闰因教节令迟,芳胎寒勒夫何疑。
造物于物无定物,不齐之齐乃大齐。
轻云淡霭韶光好,一枝初见真窈窕。
东皇筦籥有神权,荣迟谢亦可免早。
《山桃花开》
刘禹锡的《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描绘了春光中的桃花盛开,诗人通过自然景物抒发了对爱情失落的愁绪。而在弘历的《山桃花始开》中,我们则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春天的桃花在寒流中显得更为娇嫩,象征着爱情的迟来,但终究如期而至。
首句“今岁春寒节令迟”便勾勒出了一幅与众不同的春景图,不似刘诗的花开在花朝,而是更晚一些,增添了一份等待与期盼。这不仅仅是时间的推移,更是情感的积累。
再看“信递韶华杏输先”,这里的“信递”暗指消息或消息带来的影响。“韶华”即美好时光,而“杏输先”则暗示着早春已逝,盛夏将至。这两句不仅点明了季节的转换,也暗示了情感的变迁——从热烈的爱恋逐渐转入冷静的思考。
“图来掩映柳为宜”中,诗人以柳树为喻,形象地描绘了桃花在柳树掩映下的美态。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两种植物的美态,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尽管爱情未能如期而至,但桃花依然美丽,足以令人沉醉。
“相争何必较伯仲”,这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一种超然的态度。诗人并不追求与桃或柳的直接竞争,而是欣赏它们各自的美丽,并以此自慰。这既是对现实的接受,也是对自我情感的一种调节。
“总有飞花落叶时”这句话,虽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飞花与落叶,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它们的到来和结束,无不昭示着生命的无常和岁月的流转。这与诗人对爱情的看法不谋而合,爱情亦如飞花与落叶,有其来有其去,无需执着于一时的得失。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桃花的美丽和娇嫩,而是通过桃花与其它植物的对比,以及诗人内心的感悟,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魅力以及诗人复杂微妙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