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有钜儒,治经脩素履。
露索不肯听,抱关为禄仕。
宣庙向闻名,对荣称进止。
一岁乃三迁,何以酬知已。
雅意在本朝,平原辞刺史。
冯翊复移病,谕意事方视。
虽曰不要君,其孰信乎此。
义利抗明辨,而胡自擅使。
大闲固未逾,小节讵尽美。
恭显方枋政,薰莸无合理。
子伋上书讼,适用速谗毁。
浸润灾无妄,延缘祸自取。
慷慨饮药终,足以厉懦鄙。
一再犹不知,渭陵实暗矣。
【译文】
东海有位巨儒,治经修道不染尘。
露索不肯听命,抱关做官为俸禄。
宣帝曾闻其名,对荣称颂赞其行。
一年之中三迁官,何以报答知已恩?
意本在于朝堂,平原辞去刺史职。
冯翊复移病辞官,事方视之在何地?
虽曰不要君命,信乎此言可信否?
义利抗明辩忠良,胡自擅使妄作非?
大闲固未逾分寸,小节讵尽美无疵!
恭显方当政柄,薰莸无理难调和。
子伋上书讼己罪,适用速谗毁谤声。
浸润灾祸无妄生,延缘祸患自取身。
慷慨饮药而终亡,足以激勉懦鄙人。
一再不知进退者,渭陵实为暗昧昏君。
【赏析】
这首咏史诗,通过描写萧望之的事迹和言行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萧望之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大臣,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敢于犯颜直谏,反对专权的霍光等人。他的事迹在汉代传为佳话,成为后世颂扬忠臣的典型例子。这首诗借萧望之的事迹来讽喻当时的统治者,批评他们骄奢淫侈、滥用权力、排斥贤才等弊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正义的坚持和对邪恶的憎恶之情。
诗中通过描绘萧望之的言行举止,表现了他的忠诚、刚直和智慧。他在朝廷上的正直言行,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赞誉,使他成为了一个受人爱戴的大臣。然而,他也因直言进谏而被贬官,这让他感到十分痛心。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屈不挠地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诗歌通过对萧望之的描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例如,诗中的“露索不肯听命”一句,暗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权贵们的专横;“宣庙向闻名”一句,则反映了当时皇帝的昏庸和无能;“冯翊复移病”一句,则揭示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和官员们的贪污受贿等问题。这些现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诗中的表现手法也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诗歌还通过萧望之的事迹,传达了一些深刻的哲理思想。例如,诗中的“义利抗明辨”一句,强调了正义与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胡自擅使妄”一句,则揭示了人们往往会因为自己的私欲和偏见而导致错误的行为;“延缘祸自取”一句,则告诫人们要谨慎行事,避免因一时的冲动而招致祸患。这些哲理思想对于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这首诗通过对萧望之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忠诚、刚直、智慧而又勇于斗争的形象。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一些深刻的哲理思考。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细腻入微的描绘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和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