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礼谒二陵,启途巡九洛。
前辰雨洒道,兹时潦归壑。
风寒冷斯未,地湿尘不作。
行行度燕墟,召泽想何若。
樊馆及高城,传闻疑信错。
太行之左麓,高原秋有穫。
是用慰予心,予岂有他乐。
【解析】
此诗是诗人奉诏到太行山祭拜太祖、太宗二陵后返程时所作。“恭谒泰陵礼成转旆易州”四句,叙述了奉命祭奠先帝陵墓的经过。
【答案】
①恭谒:恭敬地谒见。②泰陵:指太祖(赵匡胤)的陵寝。③转旆:调转车旗,即回军。④易州:今河北易县,在太行山北麓。⑤卜征:占卜出征之事。燕豫:指北宋所辖的北方地区。景澄:宋徽宗的年号,这里泛指皇帝。西颢风爽:指秋天凉爽的风。⑦金舆:指皇帝乘坐的金饰车马。载览:装载,陈列。登秋兴:登高赋诗。言裁什:指作赋。此指为皇帝献上《御制文》等文章。
这首诗是诗人奉诏到太行山祭拜太祖、太宗二陵后返程时所作。“恭谒泰陵礼成转旆易州”四句,叙述了奉命祭奠先帝陵墓的经过。“前辰雨洒道,兹时潦归壑”,写祭祀之前,天空晴朗,道路干爽;祭祀之后,天降大雨,积水汇入山谷。“未”“不作”,写出雨过天晴的景象。“展礼谒二陵,启途巡九洛”,写祭祀完毕后,又巡视了洛阳等地,“展礼”指祭祀完毕,“启途”、“巡”都是说巡视的意思。从“启途”二字可以看出,诗人此次巡视的目的不单是为了祭祀,更重要的是为了了解民情,安抚百姓,以安定天下。而“前辰”与“兹时”,则写出了天气的变化,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切之情。“风寒冷斯未,地湿尘不作”,“斯”是语气词,无实义,表示肯定的语气,“寒”和“湿”都表现了秋日的天气特点。“寒”字写出了天气的凉意,“湿”字则写出了空气的潮湿。“地湿”,既指地面潮湿,也暗示了民间的疾苦。“行行度燕墟,召泽想何若”,燕,指燕山,在今河北省北部;召泽,即今河南辉县西南的召陵泽。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一路行走,路过燕山,想到那召陵泽的水一定也很清澈。诗人用“度”字来说明他一路行走的情况,用“想”字来表达他对召泽水清的想象。“召泽想何若”是说如果那里的水能象召泽一样清澈就好了。这一句是诗人对朝廷的一种希望。
第三联:“樊馆及高城,传闻疑信错。”樊馆,指驿站的馆舍。高城,指边塞的高台。“传闻”是说听来的,“疑信错”是说信不信的都有。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诗人途经樊馆和边塞时,听到了许多关于边事的消息,但真伪难辨,有的说好有的说坏,弄得他无法判断真假。这一联是全篇中的警策之语,表达了诗人忧国之怀、报国之心和忠贞不渝的政治理想。
第四联:“太行之左麓,高原秋有穫。”“太行之左”,指明了地点;“高原”,表明季节;“秋有穫”,意思是收获很大。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太行的左麓,就是那高原,到了秋季,果然获得了很大的收获。这一句是作者对国家的歌颂,也是对自己报效国家的自信和豪迈气概的表达。
尾联:“是用慰予心,予岂有他乐。 ”“是用慰”,是说这样做可以安慰我的内心,“他乐”,意思是说我没有其他的享受。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这样做可以安慰我的内心,我是没有什么别的享乐的。这一句是作者对自己忠诚报国的坚定信念的表达,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那些对朝廷抱有怀疑态度的人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