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豫风略同,皆赖三月雨。
前朝甘泽霏,未沾盈寸土。
对此灾馀民,安救沟壑苦。
于我心戚戚,当食不能举。
忽接方伯奏,豫省春霖溥。
益麦可种禾,东郊乐农父。
云是宸诚格,泰岳昭其祜。
心实愧此言,非漫为谦语。
略近而佑远,神岂有偏与。

【注释】

闻河南得雨:听说河南的雨水已经下过。

齐豫风略同:齐国和魏国的风土人情大致相同。

皆赖三月雨:都是因为三月份的春雨带来的。

前朝甘泽霏,未沾盈寸土:从前的君王施下的恩泽,像细雨一样,没有一滴沾湿了一寸的土地。

对此灾馀民,安救沟壑苦:面对灾后的民众,如何能解救他们流离失所的痛苦。

于我心戚戚,当食不能举:我心里很是忧愁,饭都吃不下了。

忽接方伯奏,豫省春霖溥:忽然接到了地方长官的奏疏,说明河南已经普降春雨。

益麦可种禾,东郊乐农父:增加小麦种植,可以种植水稻,东郊的农民们会很高兴。

云是宸诚格,泰岳昭其祜:这是皇上的诚心感动了神灵,泰山也显现出了它的福佑。

心实愧此言,非漫为谦语:我内心实在是惭愧,这些话不是随便说说的。

略近而佑远,神岂有偏与:只是稍微地照顾一下近处的人,神灵怎么会有所偏袒呢?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听到河南地区已经普降春雨的消息后所作。首联点明时令及原因:“齐豫风略同,皆赖三月雨。”齐、魏两国的风俗民情大同小异,都得益于三月的春雨。颔联写“雨”之“微”,意谓春雨虽小,但泽被千里。颈联写“雨”之“大”,“未沾盈寸土”,意谓春雨虽大,但并未沾湿一寸土地,即未惠及百姓。尾联写“雨”之“惠”,意谓春雨虽已普降,但仍有灾民受难,令人忧心忡忡。尾联中的“济”字,既指救济灾民,又暗合诗题《闻河南得雨》。

中间四句,由景入情,从写河南的“雨”转向对河南灾民的忧虑。诗人先以“前朝甘泽霏”来表达自己对前朝皇帝施恩泽如细雨般滋润百姓的怀念;再以“未沾盈寸土”暗示出当时百姓受灾之惨;然后直抒胸臆,说面对灾后的民众,自己如何能解救他们的痛苦。

五、六句承上启下。诗人在感叹之余,忽接地方长官的奏疏,得知河南已普降春雨,于是转忧为喜,说:“益麦可种禾,东郊乐农父。”意思是说,增加了小麦的种植面积,就可以种植水稻了;而东郊的农民们一定会很高兴的。尾联两句,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诗人以“云是宸诚格,泰岳昭其祜”来表现自己对皇上的感激之情;以“心实愧此言,非漫为谦语”来表现自己的谦逊之情。

此诗一气呵成,中间虽有转折,但前后贯通。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如首联“齐豫”,指代齐、魏两国;“甘泽”,指代帝王的恩泽。此外还有“皇天”等典故,使诗歌显得典雅含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