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傍晚浓,春风静以止。
二麦望甘膏,作阴亦可喜。
况复灾伤后,民艰得亲视。
鸠形鹄面者,孰非予赤子。
纵难博施济,岂可听流徙。
惟赖天赐丰,调幕惭上理。
武帐那能眠,漏下三鼓已。
初聆淅淅鸣,旋见绥绥委。
益麦更宜禾,私心幸自揣。
无何势转微,未足沾一指。
虚掷今宵望,适足增愁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夜雨(其一)
海云傍晚浓,春风静以止。
二麦望甘膏,作阴亦可喜。
注释:
- “海云傍晚浓”:指傍晚时分天空中乌云密布,仿佛大海一般。
- “春风静以止”:形容春天的风温柔而缓慢。
- “二麦望甘膏”:希望收成好,如同二麦盼望甘美的油脂一样。
- “作阴亦可喜”:即使下雨,也让人感到高兴,因为下雨可以滋润大地,带来生机。
赏析: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春雨绵绵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和农作物的热爱之情。
鸠形鹄面者,孰非予赤子(其二)
况复灾伤后,民艰得亲视。
鸠形鹄面者,孰非予赤子。
注释:
- “鸠形鹄面者”:比喻那些像乌鸦和天鹅一样的面容的人。
- “孰非予赤子”:谁说他们不是我的亲人?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深同情,认为自己与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联系。
赏析:
这两句诗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他看到那些遭受灾难的人们,心中充满了对他们的关心和担忧。
鸠形鹄面者,孰非予赤子(其三)
纵难博施济,岂可听流徙。
惟赖天赐丰,调幕惭上理。
注释:
- “鸠形鹄面者,孰非予赤子”:继续表达诗人对人民的关切之情。
- “纵难博施济”:即使很难广泛地给予帮助。
- “岂可听流徙”:难道只能听任他们流离失所?表达了诗人对于人们困境的担忧和不满。
- “惟赖天赐丰”:只有依靠上天赐予的丰收。
- “调幕惭上理”:惭愧于无法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
赏析:
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治理和个人责任的认识。他认为在面对国家的困难时,个人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尽力去帮助人民度过难关。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感到惭愧和自责。
武帐那能眠,漏下三鼓已。(其四)
初聆淅淅鸣,旋见绥绥委。
益麦更宜禾,私心幸自揣。
无何势转微,未足沾一指。
虚掷今宵望,适足增愁耳。
注释:
- “武帐那能眠”:形容军营中的将领不能休息。
- “漏下三鼓已”:已经过了三更,即半夜时分。
- “初聆淅淅鸣”:开始听到淅淅沥沥的雨声。
- “旋见绥绥委”:随即看见雨水沿着地面流淌。
- “益麦更宜禾”:增加的灌溉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 “私心幸自揣”:暗自庆幸自己能够有所作为。
- “无何势转微”:不久形势又变得严峻。
- “未足沾一指”:不足以给人们带来多少帮助。
- “虚掷今宵望”:白白浪费了今晚的时间。
- “适足增愁耳”:只足以增加自己的忧愁。
赏析:
这几句诗反映了诗人在处理国家事务时的无奈和焦虑。他感到形势越来越严峻,但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徒增忧愁。这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涯中的经历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