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夙所企,结念礼文殊。
行将至香界,先此蹑云衢。
秋色驻枫岭,霜华霏椒途。
来来就日民,杂沓声欢呼。
峰矗村前髻,泉鸣涧底竽。
闾井西成佳,对此颇自娱。
抚众意弥钦,绳武念更纡。
十年纵小康,岂足言区区。
清凉信清凉,宜为佛所都。
天花上下雨,梵云朝暮图。
延禧祝慈宁,端资法润濡。
时巡藉讲武,皇祖有鸿模。
申命仆御臣,此行其可无。

【注释】

五台:山名。在今山西忻县东北。夙所企:早有仰慕之情。结念礼文殊:指对文殊菩萨的信仰。

自长城岭:从长城岭开始。至台怀恭依皇祖元韵:到台怀县,依照皇祖的诗韵。

行将:将要。

香界:即五台山上的“香严寺”,是五台山最有名的寺院之一。

秋色驻枫岭:秋天的风景留驻在枫岭上。

霜华霏椒途:白色的霜花飘落在椒柏路上。

来来就日民:指来往的百姓们。

峰矗村前髻:山峰耸立在村庄前方,犹如一个髻头。

泉鸣涧底竽:泉水在山涧里回荡的声音好像竽声。

闾井西成佳:街巷和水井修整得非常美好。

抚众意弥钦:安抚百姓,更加钦敬他们的意愿。

绳武念更纡:遵循武德,考虑得更周全。

十年纵小康:即使过了十年,国家也达到了小康水平。

清凉信清凉,宜为佛所都:清凉宜人的地方就是佛祖的居所。

天花上下雨,梵云朝暮图:天空中飘落着花瓣,就像在画一幅幅佛教的图画。

延禧祝慈宁,端资法润濡:向皇上祝愿平安健康,这完全是佛教教义的作用。

时巡藉讲武,皇祖有鸿模:皇帝常常巡视天下,以显示武力,这是效仿祖先的行为。

申命仆御臣,此行其可无?:命令我等侍从官员,此次出巡,应该没有什么需要做的吧?

【赏析】

本篇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诗人自五台山返回途中所作。五台山,又称“清凉之岳”,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五台县境内。此诗为五言律诗。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游五台山所见景色,后四句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联“自长城岭至台怀恭依皇祖元韵”交代了自己游五台山的缘由。诗人先写了自己游五台山的原因,然后才写自己在游览中的所见所感。诗人先写自己之所以要去五台山,是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修行之地,而自己是信奉文殊菩萨的信徒,所以去那里朝拜是很有必要的。这一部分是诗人游五台山的目的所在,也是诗人游五台山的动因。

第二联“行将至香界,先此蹑云衢”描写了诗人到达五台山后的景象。诗人在进入五台山之后,首先看到了五台山上的寺庙,那香火缭绕、香烟弥漫的景象使诗人感到十分亲切。诗人接着又看到了山下的云梯大道,那云雾缭绕的情景更是让人流连忘返。这一部分主要描写了诗人到达五台山后所看到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游五台山时的愉悦心情。

第三联“秋色驻枫岭,霜华霏椒途”则写出了诗人在五台山看到的美丽景色。诗人在五台山看到美丽的秋色,还看到了那白茫茫的霜花,它们像雪花一样纷纷落下。诗人还看到了山下那条通往香严寺的路,上面铺满了雪,就像铺上了一层白色的地毯,美丽极了。这一部分主要描写了诗人在五台山看到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游五台山时的感受。

第四联“来来就日民,杂沓声欢呼”描绘了诗人在五台山看到的景象。诗人看到老百姓们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过着快乐的生活,于是不禁发出了阵阵欢呼声。这一部分描绘出了老百姓们快乐的生活情景,表现了诗人游五台山时的愉悦心情。

最后一联“清凉信清凉,宜为佛所都”点明了题意。这里的“清凉”指的是五台山上的清凉寺。诗人认为五台山是个清凉宜人的地方,因此应该是佛祖的居住之地。这一部分是诗人游五台山后的感想,表现了诗人对五台山的喜爱之情。同时,这也是诗人对佛法的一种认同,表明了他对佛法的信仰。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五台山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认同和热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