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闻如意随求得,梵典曾标鹿苑植。
层层幢节古佛前,碧眼番僧来尚识。
东土西天岂定形,飞来灵鹫干云青。
安知此树不忆石,因风作语犹泠泠。
七叶茏葱湘盖偃,纵移根越千年远。
益部楚州疑附会,那睹月木依云巘。
如桐如栝影团圞,雪覆霜凝翠郁盘。
不殊调御丈夫倚,曾沐曼殊师利看。
【赏析】
此诗写古树的荣枯,借以抒发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全诗以咏物起,以咏物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四句写树之得名由来及其特点。“娑罗树”即娑罗树,是梵文Sarovar的音译,意为“好木”、“圣洁”。据《法华经》载,佛曾于鹿苑种娑罗果,故称其树为“梵典曾标鹿苑植”,言其与佛法有缘。后四句写树之特性及所处位置。“碧眼番僧”指来自吐蕃的佛教僧人。“飞来灵鹫”指从印度飞来的灵鹫山,又名鹫岭,位于今中国四川省阿坝州境内。“安知此树不忆石”,诗人认为,这棵树之所以能生长千年不死,是因为它对石头有深厚的感情,所以它不会因世事的变迁而忘记自己曾经生长过的地方。后四句写诗人在树旁观感。“七叶茏葱湘盖偃”,诗人用“七叶”形容树冠茂盛,“茏葱”形容树叶翠绿。“月木依云巘”,诗人用“月木”比喻树身挺拔,“云巘”指云中的山峰,形容树身高耸入云。最后两句写诗人对这棵古树的感情。“如桐如栝影团圞”,“桐”“栝”都是树木的名字,“影团圞”形容树荫覆盖范围广。“雪覆霜凝翠郁盘”,“雪覆霜凝”形容树皮光滑,如同被雪覆盖和霜凝结一样;“翠郁盘”形容树冠翠绿茂密,如同盘绕的绿色丝带。整首诗通过对古树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命之执着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