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木不妨密,密处还间疏。
远近归吟凭,妙会无时无。
登临忆往岁,忧乐何顿殊。
孰不因境迁,渺矣古之徒。

注释:山中的树木密不透风,但密的地方也有疏朗之处。远近的景物都让人倚凭吟咏,妙会无处不在。登高远望怀念往年时光,忧喜之情何曾顿然改变。谁能不因为环境而改变呢,古代的圣人都是如此。

赏析:

首句“山木不妨密”,“不妨”即无妨碍,“密”指树木茂密。诗人在此处用笔极为巧妙,以“不妨”二字起势,看似寻常之语,却蕴含了深意。这一句不仅点题,还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次句“密处还间疏”,进一步描绘了山林的景象。这里的“疏”并非真的空旷稀疏,而是形容林木之间空隙的稀疏,给人一种空灵、幽静的感觉。这种景象很容易让人想起禅宗公案中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也让人想起古人的“松间月”、“竹间风”。

第三句“远近归吟凭”,诗人站在高处回望四周,发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都令人心生吟咏之情。这一句既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又是对未来的展望。诗人希望在这山林中寻找到心灵的归宿,与自然和谐共处。

第四句“妙会无处不”,诗人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的奥妙和神奇。他意识到无论是近处的山石、流水,还是远处的云烟、飞鸟,都在无声无息中展现出它们各自的独特之美。这是一种无法言表的感悟,也是诗人内心的一种渴望。

第五句“登临忆往岁”,“登临”指的是登上高处,“忆往岁”则是回想过去的时光。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诗人通过回忆过去的岁月,感叹人生的变化无常,同时也感叹自己的境遇。

第六句“忧乐何顿殊”,“顿殊”表示突然之间发生了变化。这里诗人感叹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喜悦和忧愁现在都已消失无踪。这种感慨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感慨。

第七句“孰不因境迁”,“孰不”是疑问词,表示谁能够不被环境所影响吗?“因境迁”则是指环境的变化。这句诗表达了一种普遍性的道理,即任何人都不能逃脱环境的影响。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最后两句“渺矣古之徒”,“渺矣”表示渺小,“徒”指徒然、徒劳无功。这里的“徒”字既指那些追求名利的人,也指那些追逐名利却不可得的人。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这些人的一种讽刺和批评。他认为这些人虽然忙碌奔波,却永远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这首诗是一首山水田园诗,通过对山林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整首诗既有深沉的情感,又有哲理的思考,给人以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