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林到秋疏,林疏山更远。
起伏与高下,妙偈兼半满。
何须问迂倪,家法传北苑。
萧斋俯沧浪,伊谁此肥遁。

【注释】: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等,明四家之一,画坛巨擘。他擅长山水、花鸟、人物画。他的绘画作品多用淡墨,以水墨点染为主,笔意遒劲潇洒,意境空灵深远,有“六法精舍”之称。

疏林到秋疏:指秋天的树林稀疏疏落。

山更远:指山林遥远。

起伏与高下:指山峰起伏,高低不平。

妙偈兼半满:指美妙的诗句,充满一半。

何须问迂倪:指不必去追求那些迂腐无用的东西。

家法传北苑:指家学传统流传于北方。

萧斋俯沧浪:萧斋指萧然清静的书房,俯沧浪指俯瞰沧海波澜。

伊谁此肥遁:指伊尹和商汤的贤臣,因不愿当官而隐居在商汤之旁。

赏析:

这首诗是董其昌为友人张岱的《秋日同陶士行泛舟江上》所作的题跋,表达了他对友人诗作的赞赏之情和对友人人格的赞美之意。

首联“平林到秋疏,林疏山更远”,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山水画卷。诗人用平直的线条勾勒出了一片辽阔的森林,随着季节的变化,树木逐渐变得稀疏,山峦也因此显得更加遥远。这一联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无尽的遐想空间。

颔联“起伏与高下,妙偈兼半满”,进一步描绘了山峦的起伏变化和林木的茂盛程度。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山峦比喻为起伏的波浪,将林木比作丰满的果实。这一联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之情。

颈联“何须问迂倪,家法传北苑”,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诗作的赞赏之情。诗人认为,友人的诗作已经达到了一种艺术境界,无需再去追求那些迂腐无用的东西。同时,诗人还提到了家学传统流传于北方。这一联既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认可,也暗示了诗人自己对诗歌艺术的追求。

尾联“萧斋俯沧浪,伊谁此肥遁”,则是对友人人格的赞美。诗人以伊尹和商汤的贤臣为例,指出他们因为不愿当官而隐居在商汤之旁。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高尚品质的赞赏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友人人格的赞美,展现了董其昌作为画家的深邃思想和独特品味。他的绘画作品多用淡淡墨痕,以水墨点染为主,笔法遒劲潇洒,意境空灵深远,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这首诗也传达了一种对自然和艺术的尊重和热爱之情,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