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猎心犹喜,吟诗兴欲狂。
工夫未精到,触处是乖张。
天理与人欲,只争一线多。
出此入乎彼,为学戒蹉跎。
是非心岂二,惟人默自斟。
但识知非者,便是是的心。
罔念圣作狂,克念狂作圣。
罔克慎自持,其要在居敬。
居敬非虚言,端为不自欺。
已所独知地,便是众知时。
知得一尺时,不如行一寸。
若教玩愒过,永无精进分。
人生非孔颜,谁能无过尤。
屡过而屡悔,非以慎厥脩。
我视普天下,无处可偷闲。
一念敬与肆,人鬼即此关。
人咸秉善念,常被私虑侵。
所以古达者,孜孜惜寸阴。
寸阴诚可惜,要道在躬行。
如其力不逮,切近惟存诚。
【赏析】
朱子诗是朱晦庵的诗歌,朱晦庵即朱熹。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儒学的发展与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作多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注重道德修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首诗就是一首典型的朱熹风格的诗作。
全诗共八句,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四句,第二部分四句。第一部分主要描述了读朱熹的诗歌后产生的情感和思考,第二部分则是对朱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第一部分的第一句“见猎心犹喜”,意思是看到猎物心生喜悦之情。朱熹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这种情感在他的诗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见猎心犹喜”可以理解为看到美景或美好事物心生欢喜之情,也可以理解为看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而感到欣喜。
第一部分的第二句“吟诗兴欲狂”,意思是吟诵诗歌时兴致勃发,甚至有些狂热。朱熹的诗歌中充满了激情和豪放,这种情感在他的诗作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吟诗兴欲狂”可以理解为吟诵诗歌时兴致勃勃,也可以理解为吟诵诗歌时情绪高涨,甚至有些狂热。
第一部分的第三句“工夫未精到,触处是乖张”,意思是功夫尚未达到精进的程度,因此遇到问题就容易出错。朱熹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学问的执着,这种精神在他的诗作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工夫未精到,触处是乖张”可以理解为功夫尚未达到精进的程度,因此在遇到问题时容易出错。
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天理与人欲,只争一线多”,意思是天理与人欲之间只有一线之隔,只要稍微放松一点,人欲就会占据上风。朱熹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这种精神在他的诗作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天理与人欲,只争一线多”可以理解为天理与人欲之间只有一线之隔,只要稍微放松一点,人欲就会占据上风。
第二部分的第一句“出此入乎彼,为学戒蹉跎”,意思是学习时要不断进取,避免浪费时间。朱熹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出对学问的追求和对时间的珍惜,这种精神在他的诗作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出此入乎彼,为学戒蹉跎”可以理解为学习时要不断进取,避免浪费时间。
第二部分的第二句“是非心岂二,惟人默自斟”,意思是是非之心不能混淆,需要自己仔细思考和辨别。朱熹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出对是非的判断和对真理的追求,这种精神在他的诗作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是非心岂二,惟人默自斟”可以理解为是非之心不能混淆,需要自己仔细思考和辨别。
第二部分的第三句“但识知非者,便是是的心”,意思是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朱熹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出对智慧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这种精神在他的诗作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但识知非者,便是是的心”可以理解为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第二部分的第四句“罔念圣作狂,克念狂作圣”,意思是不要因为狂妄而忘记圣贤教导,要时刻牢记圣人的教诲,努力做到谦逊有礼。朱熹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出对圣贤的崇拜和对道德修养的重视,这种精神在他的诗作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罔念圣作狂,克念狂作圣”可以理解为不要因为狂妄而忘记圣贤教导,要时刻牢记圣人的教诲,努力做到谦逊有礼。
第二部分的最后一句“罔克慎自持,其要在居敬”,意思是如果不能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行为和态度,那么关键是要保持内心的恭敬。朱熹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和对内心的追求,这种精神在他的诗作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罔克慎自持,其要在居敬”可以理解为如果不能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行为和态度,那么关键是要保持内心的恭敬。
这首诗通过对朱熹诗歌的解读和分析,展示了朱熹的诗歌风格、思想和精神。同时,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也进一步了解了朱熹的诗歌和思想对他的后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