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苑双柳树,昔年何葱菁。
两株立平原,千丝织晚晴。
因循失其一,独树若无荣。
至今行路人,犹道双柳名。
岂无补植者,枯萎率不生。
嗟哉草木质,尚有相怜情。
徘徊不能去,长歌代柳鸣。
南苑双柳树,昔年何葱菁。
两株立平原,千丝织晚晴。
因循失其一,独树若无荣。
至今行路人,犹道双柳名。
注释:
- 南苑双柳树:南苑是古代皇家园林,双柳树指两座相邻的柳树。
- 昔年何葱菁:昔日柳叶翠绿茂盛。
- 两株立平原:两座柳树并排生长在平坦的地面上。
- 千丝织晚晴:柳树枝条细长柔韧如丝,仿佛在编织着傍晚的晴空。
- 因循失其一:由于疏忽或管理不善,其中一棵树被砍伐了。
- 独树若无荣:只剩下一棵孤零零的柳树,失去了往日的繁茂和荣耀。
- 至今行路人:直到现在,路过此地的人们仍然记得那对柳树的名字。
译文:
南苑里,有对并排生长的柳树,它们从前是多么葱郁茂盛。现在只剩下其中的一棵,仿佛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尽管有人试图补植,但枯萎的树木难以重新生长。这让我感叹柳木的自然属性,它们依然保持着相互间的关爱与同情。我在徘徊中无法离去,只能以歌声来代替柳树鸣叫。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昔日的盛景与如今的残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变迁的感慨之情。诗中“南苑双柳树”作为背景设定,为全诗提供了一个宁静而富有生命力的场景;而“昔年何葱菁”则巧妙地点出了时间的流逝和景物的变化。接下来,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柳树的形态和特点,使读者仿佛能看到那些曾经生机勃勃、枝叶繁茂的柳树。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这些美丽的风景已经发生了变化,只有那棵孤独的柳树依旧坚守在原地,成为唯一的见证者。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留恋,也表达了他对自然规律和生命循环的理解。最后,诗人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行动选择——即无法离开这个地方,只能通过歌声表达对柳树的眷恋和哀愁——作为结尾,使得整首诗歌既具有哲理性又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