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我三番曾过此,满目民艰恫瘝视。
蠲租加赈不少靳,究亦无能疮痏起。
壬午之岁博咨访,略觉其中悉源委。
因为疏剔六塘河,果然潦尽堪耕耜。
人事尽而天贶随,连岁秋收皆获美。
兹来殊觉大改观,凭舆历览心生喜。
户有盖藏育鸡豚,衣鲜褛裂赡妇子。
不灾不赈奚所加,究欲加思念无已。
因思时巡免正供,十分之三常例耳。
数县瘠土应倍怜,益二至五斯可矣。
国有余用苏茆檐,减一半惟投悬匦。
伫看元气复闾阎,庶协以休以助理。
【注释】
- 忆我三番曾过此:作者在多次经过此地时的回忆。
- 满目民艰恫瘝视:看到百姓们因困苦而痛苦的样子。
- 蠲租加赈:免除租税,给予赈济。
- 究亦无能疮痏起:终究无法使百姓免于灾难。
- 壬午之岁:壬午年,即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
- 博咨访:广泛征求民意。
- 六塘河:指六塘河堤岸。
- 潦尽堪耕耜:雨水退尽,田地可以耕种了。潦,雨露。
- 人事尽而天贶随:人的事情都办完了,上天的馈赠随之而来。贶,恩惠。
- 秋收皆获美:秋收都很丰收。
- 兹来殊觉大改观:此次来访,变化非常大。
- 凭舆历览心生喜:乘车游览,心情非常高兴。
- 户有盖藏育鸡豚:每家都有房屋和储藏粮食,养育家禽家畜。
- 衣鲜褛裂赡妇子:衣着鲜艳破旧却能供养妻子和子女。
- 不灾不赈奚所加:不发生灾害,不赈济,有什么可做的呢?
- 究欲加思念无已:最终想要有所作为,没有停止。
- 时巡免正供:定期巡视,免除正税。
- 十分之三常例耳:只是按照常规减免十分之一的税收。
- 数县瘠土应倍怜:几县土地瘠薄应该特别怜惜。
- 益二至五斯可矣:增加二至五分,就足够多了。
- 国有余用苏茆檐:国家有余钱粮,就可以减轻百姓负担。
- 减一半惟投悬匦:减少一半,只把一部分给上贡者,其余的则投入官府的公匦中。
- 伫看元气复闾阎:等待着元气恢复到民间的生活状况。
- 庶协以休以助理:希望百姓能够得到休养生息,政府能够有所助益。
【赏析】
这首《宿题》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作于隆兴二年(1164)九月。这首诗记录了他巡视宿州、泗州、盱眙军等地时所见的民生疾苦,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体现了他对百姓生活的关注。
诗的开头两句“忆我三番曾过此,满目民艰恫瘝视”回忆了自己曾多次路过此地,目睹了百姓的困苦与痛苦。这种对百姓生活状况的关切,为后文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建议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的诗句“蠲租加赈不少靳,究亦无能疮痏起”表达了自己对免除租税和赈济措施的看法。他认为这些措施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终究无法彻底治愈百姓的疾苦,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民众的需求。
在第四句“壬午之岁博咨访,略觉其中悉源委”中,他提到自己是在壬午年进行广泛咨询和考察,从而对当地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句诗也体现了他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和对解决问题的决心。
接下来的句子“因为疏剔六塘河,果然潦尽堪耕耜”描述了通过疏浚河道,使得雨水得以排干,土地得以耕种的景象。这既是对当地环境改善的见证,也是对治理措施效果的肯定。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重视以及对农业生产的支持。
在第六句“人事尽而天贶随,连岁秋收皆获美”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期待:当人们的努力得到充分体现时,上天也会赐予他们福祉。这里的“天贶随”可以理解为上天的恩泽随着人间的努力而降临。而“连岁秋收皆获美”则描绘了丰收的美好景象,进一步印证了作者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和期望。
在第九句“兹来殊觉大改观,凭舆历览心生喜”中,作者表示此次来访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让他感到非常欣慰和高兴。这里的“殊觉大改观”强调了此次访问带来的积极影响,而“凭舆历览心生喜”则表达了作者亲自体验后的愉悦心情。
最后四句“户有盖藏育鸡豚,衣鲜褛裂赡妇子”描述了当地的贫困情况:许多家庭只有简陋的房屋和储存粮食,而孩子们和妇女只能穿破衣服来养家糊口。这里的“衣鲜褛裂”形容了衣物破旧不堪,而“赡妇子”则指出了抚养孩子和赡养老人的责任。
在第十句“不灾不赈奚所加,究欲加思念无已”中,作者质疑仅仅依赖救灾和赈济是否能够真正解决问题。他主张不仅要救济,还要思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里的“不灾不赈奚所加”表达了对单纯依靠救济的质疑,而“究欲加思念无已”则表明了他对解决问题的坚定决心。
最后一句“时巡免正供,十分之三常例耳”则是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的解决方案:他主张定期巡视各地,免除一些正税,以此来减轻百姓的负担。这里的“十分之三常例耳”指的是按照常规比例减免税收,可能是一种较为保守的建议。
杨万里始终关注着百姓的生活状况,并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了解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他的诗歌不仅记录了所见所闻,还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和对解决问题的渴望。这种情感贯穿于整首诗中,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