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华深秀处,问路记吾曾。
是日观民暇,青春佳兴乘。
梵宫迎马近,崎径破云登。
戒井谁当汲,莲池依旧澄。
六檀身口意,三宝佛经僧。
净业遵毗柰,禅机谢慧能。
璇题千载焕,饴慕一心增。
小憩催行辔,耽斯理岂应。
慧居寺八韵
宝华深秀处,问路记吾曾。
是日观民暇,青春佳兴乘。
梵宫迎马近,崎径破云登。
戒井谁当汲,莲池依旧澄。
六檀身口意,三宝佛经僧。
净业遵毗柰,禅机谢慧能。
璇题千载焕,饴慕一心增。
小憩催行辔,耽斯理岂应。
注释:
- 宝华深秀处:指的可能是慧居寺内风景秀丽的地方,如寺庙、园林等。宝华,可能指的是寺庙中的珍贵宝物或美景。深秀,形容景色优美,引人入胜。
- 问路记吾曾:这句话表明作者曾经询问过路线。“问路”可能是指去某个地方之前寻找方向的行为。
- 是日观民暇:这一天是民众休息的日子。“是日”指的是特定的一天。
- 青春佳兴乘:形容年轻人充满活力和兴趣。“青春”指的是年轻人的时期。“佳兴”表示美好的兴致或兴趣。
- 梵宫迎马近:佛教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以佛教故事为主题进行装饰。“梵宫”可能是指具有佛教主题的建筑。“迎马近”可能是指建筑靠近大道的位置,方便车辆通行。
- 崎径破云登:形容山路曲折,攀登至高处的景象。“崎径”指不平的山路。“破云登”表示攀爬到云雾之上,形容登山之高峻。
- 戒井谁当汲:这里可能是指寺庙中的一口清泉,需要僧人来取水饮用。“戒井”指的是寺庙中的公用井,供僧侣饮用。“汲”在这里是动词,表示取水的动作。
- 莲池依旧澄:描述的是莲花池依然清澈见底的景象。“莲池”可能是指一个用于种植莲花的池塘。“依旧澄”表示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受到污染。
- 六檀身口意:佛教用语,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以及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都清净无染。这里的“六檀”可能是指修行者修行时的六个方面。“身口意”分别指身体、语言和思想行为。
- 三宝佛经僧:佛教用语,指佛、法、僧三宝。三宝通常被视为佛陀所传授的佛法教义和修行方法的载体。“三宝”可能是指佛陀所说的三种教诲(如四圣谛等)。“佛经”指佛教的经典著作。“僧”可能是指从事僧侣职业的人。
- 净业遵毗柰:这里可能是指遵循佛教的戒律,保持清净的行为。“净业”强调修行者的纯净行为。“遵”表示遵循、遵守。“毗柰”可能是某种特定的概念或法则。
- 禅机谢慧能:禅宗用语,指领悟禅宗的机缘和智慧。“禅机”指禅宗修行中领悟到的关键瞬间或境界。“谢”表示感激、感谢。“慧能”可能是某个著名的禅宗大师的名字,这里用来代表一位有智慧的禅宗修行者。
- 璇题千载焕:这里可能是指某件文物或建筑物上精美的图案或铭文。“璇题”可能是指这些图案或铭文的精美程度。“千载焕”表示这些图案或铭文历经千年依然灿烂夺目。
- 饴慕一心增:这里可能是指通过学习或修行,内心的贪欲得到了控制和减轻。“饴”可能是指食物的甜美,比喻欲望的甜蜜。“慕”表示向往、渴望。“一心增”表示内心的欲望得到了减少或满足。
- 小憩催行辔:这里可能是指在休息时催促自己继续前行的意愿。“小憩”表示短暂的休息。“催行辔”可能是指催促自己加快行进的步伐或加快前进的速度。
- 耽斯理岂应:这里可能是指对某种道理的执着或迷恋,认为自己不应该沉迷其中。“耽”可能是指沉迷、沉溺于某种事物或道理之中。“斯理”可能是指某种道理或规律。“岂应”表示不应该如此,认为这种沉迷或迷恋是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