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迹江湖权远祸,读书千载有台垂。
虎贲曾动中郎慕,亲切宁知未若斯。

【注释】

  1. 润州道中:指诗人在润州(今江苏扬州)道中的所见所感。
  2. 杂咏八首:作者自序,是一组七言绝句的组诗,共八首,这里指其中的第三首。
  3. 读书台:即读书台山,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晋代王羲之爱此山景致,常来游赏并在此读书,后建有读书台、学海堂等名胜古迹。
  4. 避迹江湖:指隐退江湖。
  5. 权远祸:权力足以远离灾祸或危险。
  6. 虎贲:古代官名,指勇猛善斗的士兵,此处借指士兵。
  7. 中郎:指汉代张骞,曾出使西域,得悉外国情况,被匈奴尊为“中郎将”。
  8. 亲切:亲近而可依靠。
    【译文】
    隐居于江湖之中,凭借高深的学问可以免遭灾祸,
    千载之下的读书台犹存,令人向往不已。
    曾经惊动过勇士们的虎贲,如今却只能默默无闻,
    亲如手足的情谊,又怎知不及这读书台的亲密?
    【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起兴,接着写自己因避难隐居江湖,但内心仍怀忧国忧民之心,于是登上读书台,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避迹江湖权远祸”,点明全诗题旨。意思是说:因为避居江湖,所以能够避免灾祸,这是由于有了高深的学问。这里用典,意在表明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批评。
    第二联“读书千载有台垂”承上启下,承接“权远祸”,说明虽然隐居于江湖,但是仍有志于学问。“读书台”是指读书台山,这里暗指自己的读书之地。
    第三联“虎贲曾动中郎慕,亲切宁知未若斯”,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虎贲”,指勇士,这里用来比喻那些为国家效力的将士;“中郎”,原指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得悉外国情况,为匈奴所敬重,后用以称使者。“虎贲曾动中郎慕”是说这些英勇的勇士们也曾为国家效力,现在却被冷落在一旁。“亲切”二字是说这种感情并不深厚,与“未若斯”(不如这里)相比。“未若斯”是说这里比那更加亲近。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失望,同时表现出他关心国事的高尚品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