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慈掩映对南屏,断续蒲牢入夜声。
却忆姑苏城外泊,寒山听得正三更。
【题解】
此诗写西湖十景之九。南屏晚钟是南宋时西湖十景之一,位于钱塘门外的南屏山。此诗以“却忆姑苏城外泊”为题,表达了游人对当年在姑苏(苏州)泊船时所闻寒山寺钟声的怀念之情。全诗四句,每句五字,共二十个字。
【注释】
南屏:即南高峰。在浙江杭州西南。
蒲牢:传说中蒲牢是南海的一头大象,能鸣。
姑苏:即苏州,又称姑苏城。
正三更:指深夜三更时分。
【赏析】
《题西湖十景 其九》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首写秋夜泊舟姑苏城外,听到远寺钟声的情景。首句描绘了作者在南屏山下泊舟时所看到的景色;第二句写出作者听到钟声后的感受;第三句话则回忆起当年在姑苏城时,听到过这声音的情景。此诗语言质朴,意境幽远,含蓄蕴藉,给人以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南屏掩映对南屏,断续蒲牢入夜声。”首二句先写景。南屏山在钱塘门外,山上有古塔、古庙、古松柏、古花草,风景秀丽,素来有“吴中之秀屋”、“天下第一江山”之称。“南屏掩映”就是点明南屏山在钱塘门外的位置。“南屏”与“南屏山”是两个概念。“南屏山”指的是山本身,也就是山的实体;“南屏”则是山的别名或代称。这里用“南屏”作地名,也是借指“南屏山”。而钱塘门外,自然也是指钱塘江边,因此“南屏掩映”就是指钱塘江边的南屏山,也就是钱塘门外的南屏山。“对”,就是相对的意思,也就是面对的意思。“对南屏”,就是说面对着南屏山。
“断续蒲牢入夜声。”这是写近景。“蒲牢”,古代传说中的雷神,形似兽,常被刻在器物上以辟邪。“蒲牢”在这里是借用。“入夜声”,就是说随着夜色降临而传来的声音。“断续”,是形容声音断断续续地传来。“入”,通“如”。“蒲牢”在这里不是实指雷神,而是用“蒲牢”来比喻“断续”的声音。因为雷声往往“断续”而有节奏地传来。“蒲牢”和“夜声”这两个词组放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意象,形象地写出了夜晚的雷声。
“却忆姑苏城外泊,寒山听得正三更。”最后两句写回忆。“却忆”就是回忆的意思,“姑苏城外泊”就是回忆起过去在姑苏城下停船时的情景,“寒山”就是寒山寺,是苏州的一个著名景点。寒山寺建于六朝时期的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唐代改名为妙利普明寺,宋初又改为寒山寺。寺内有一尊唐代的寒山石刻画像,相传为唐代大诗人张继所作。张继曾寓居寒山寺附近的枫桥,写下了著名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后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陆游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冬,由镇江北行,途经苏州,曾到寒山寺游览。“三更”是古代把晚上分为五更的计时方法,三更是半夜时分;又因古人认为夜深人静的时候最容易听见声音,因此“正三更”就是说在半夜时分听到钟声。“听得”是说听到;“正”是副词,相当于“正是”,也就是正好的意思;“三更”是古代把晚上分为五更的计时单位,三更相当于十二点左右。“寒山听得正三更”就是正好在这个时候听到钟声,也就是说在半夜时分听到钟声。“正三更”与“半夜”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时间上的对应关系,这就使整首诗的时间线索更为清晰。
整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回忆,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前两联先从远景写起,再由远景转到近景,描写了一个宁静而又幽雅的秋夜环境。第三联由回忆转入现实,写了自己泊舟苏州时的所见所闻。后两联再由回忆回到现实,写自己泊舟苏州时听到的钟声。这样写就使诗歌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