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因山水觅知音,精舍居然向碧林。
大块何曾镇韬蕴,高秋常自效深沉。
翠烟低处岩鸣鹿,白浪冲开渚下禽。
触绪由来成静观,不知写者更何心。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诗句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熟悉程度来进行判断字词含义和句式。
第一句:“欲因山水觅知音”,是说自己要借助于自然山水寻找知音。
第二句:“精舍居然向碧林”,“居然”:竟然如此。“精舍”,指寺庙或佛塔等修道者住的地方。“碧林”:青翠的树林。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自己要在山中寻找知音,于是便在一座寺庙的附近建造了精舍。
第三句:“大块何曾镇韬蕴”,是写大自然的壮阔与伟大。
第四句:“高秋常自效深沉”,是写秋天的景色。“高秋”,秋季。“效”,作动词,表现。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大江大河从不停息的奔流,就像秋天一样,常常表现出深沉的感情。
第五句:“翠烟低处岩鸣鹿”,是描写山中的景物。“翠烟”,青色烟雾。“岩”,岩石。“鸣”,鸟叫声。“白浪冲开渚下禽”,是写水边的景物。“渚”,水中小岛。“鸥”:一种水鸟。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清澈的烟雾飘荡在岩边,岩下的鹿群在发出叫声;白色的波浪冲开了沙洲上的飞鸟。
第六句:“触绪由来成静观”,意思是说:触发思绪的人往往能进入一种宁静的境界。
第七句:“不知写者更何心”,意思是说:我不知道是谁写的呢?
【答案】
欲因山水觅知音,精舍居然向碧林。
大块何曾镇韬蕴,高秋常自效深沉。
翠烟低处岩鸣鹿,白浪冲开渚下禽。
触绪由来成静观,不知写者更何心。译文:
想要通过山水来寻找知音,就在一座寺庙的附近建起了精舍。
大自然的壮阔与伟大,如同秋天的景色一样,常常能表现出深沉的感情。
清澈的烟雾飘荡在岩边,岩下的鹿群在发出叫声;白色的波浪冲开了沙洲上的飞鸟。
触发思绪的人往往能进入一种宁静的境界,我不知道是谁写的呢?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山水之间寻得知己、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他内心的幽思苦绪。诗前两句写诗人为了寻觅知音而在山中建寺筑舍,以寄托他的情怀;中间四句描绘了山中清雅幽美的景致,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最后两句则抒发了诗人内心隐秘的忧愁苦闷之情。全诗结构严谨,意境幽远,语言简练,富有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