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无山月映松枝,爱此荧荧毡室宜。
汲古时怀照若彼,敕几宵每慎于兹。
惜阴常自评今昔,喻法还因悟即离。
江砚宣毫当偶静,玉虫缀处发新思。
【注释】
行檠叠旧作韵:行檠(qíng),古代一种照明用具。叠,指叠字押韵的诗。
岂无山月映松枝:难道没有山中的明月照着松枝吗?
爱此荧荧毡室:喜欢这微弱的烛光照亮着毡房。
汲古时怀照若彼:汲取前人的学问,就像那明亮的月光照耀着松树一样。
敕几宵每慎于兹:告诫自己几个夜晚要谨慎从事。
惜阴常自评今昔:珍惜光阴,常常反省自己的过去和现在。
喻法还因悟即离:以比喻的方法解释佛法,领悟其中的道理就会得到解脱。
江砚宣毫:在江中洗砚,用笔蘸墨水写字。
玉虫缀处发新思:像玉虫一样的墨点在纸上出现,激发了新的创作思路。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夜深灯下读书写作时所写,通过咏物抒怀,借咏砚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对学问与创作的热爱。
首联“岂无山月映松枝,爱此荧荧毡室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宁静、舒适的生活环境的需求。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月亮和松枝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使得自然景象更加生动有趣。
颔联“汲古时怀照若彼,敕几宵每慎于兹。”则表现了诗人对于历史知识的尊重和追求。他希望通过汲取古人的智慧来指导自己的人生道路,同时提醒自己在夜晚的寂静时刻也要谨慎行事。这里的“汲古时怀”和“敕几宵每慎于兹”都体现了诗人的谦逊和谨慎。
颈联“惜阴常自评今昔,喻法还因悟即离。”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时间的重视和对知识的追求。他珍惜每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不断反思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并试图通过理解佛法来获得心灵的解脱。这里的“惜阴常自评今昔”和“喻法还因悟即离”都体现了诗人的深思熟虑和对知识的追求。
尾联“江砚宣毫当偶静,玉虫缀处发新思。”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诗人通过描绘江砚和宣纸的形象,表达了对于安静环境的向往以及对创作灵感的重视。这里的“江砚宣毫当偶静”和“玉虫缀处发新思”都体现了诗人对于艺术创作的热爱和对创新的渴望。
这首诗通过咏物抒怀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生活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态度。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