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庙门西似盖松,半存枯干半茏葱。
凝神如见抱朴子,图貌惭非陈所翁。
立下忽疑晴与晦,现前可悟色兮空。
何当六月根旁坐,读疏仡听谡谡风。
【注释】
画松:指以画笔描写松树的形态。
镇庙门西似盖松:镇庙门西边有一座像松树那样的建筑物。盖,通“盍”,何不。
半存枯干半茏葱:一半是枯萎的干枝,一半是茂盛的绿叶。
凝神:聚精会神。
抱朴子:道家人物,相传曾隐居于深山之中,不问世事。
图貌:画像。
陈所翁:唐代诗人陈子昂,人称”诗家天子”,因《感遇》三十首而闻名。
立下忽疑晴与晦:站在树下,忽然觉得白天和黑夜好像一样。
色兮空:指色彩虚幻。
六月根旁坐:在六月里,可以在松树旁坐着乘凉。
读疏:指听风声。
仡(gé):粗犷、刚强。
谡(sù)谡:风吹过的声音,形容风势强劲。
【赏析】此诗为题画诗,借描绘一幅画中的松树来抒发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前四句写松树之状:松树屹立在庙门之前,犹如盖住大门的伞盖,一边长着枯萎的枝干,一边郁郁葱葱。诗人全神贯注地观察,仿佛看见了抱朴子的仙人形象,但自己的画又不如古人陈所翁那样出色。这里运用了夸张手法,表现了诗人的自豪之情以及对自己绘画技艺的不满。
中间两句写松树之态:松树矗立在门前,一会儿显得阳光灿烂,一会儿又好像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这里既写出了松树苍劲挺拔的特点,也写出了诗人对人生变幻莫测的感慨。
后四句写松树之境:站在松树下,诗人忽然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白昼与黑夜交替的时刻。这时他发现,眼前的这幅画中不仅有着丰富多彩的色彩,而且还有风吹过树叶发出的声音。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渴望在夏天时能在松树旁乘凉的愿望。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画中的松树来抒发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诗人还运用了一些生动的比喻和夸张手法,使诗句更加富有韵味和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