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之则有卧波中,衔绶惟鱼幻岂虹。
歌咏湖山此生惯,威仪青紫若人工。
光通潋滟原规月,势委飘萧不碍风。
本是印公留下物,而今还复属苏公。

【题解】此诗为诗人董邦达《西湖画册》组诗之七,题下注:“玉带桥在苏堤上。”

玉带桥,即白堤上的断桥。

【注释】

垂(hán)之则有卧波中:桥像玉带下垂,卧倒在湖中。

衔绶(xiu):古代官吏的官服有玉饰,用绶带系结,故称。

鱼:比喻桥身。

幻岂虹:形容桥身似彩虹般绚丽,又如鱼一样游动。

歌咏:吟诵歌唱。

威仪青紫:指官员的冠带服饰。青紫,古代官员所穿的袍服。

光通潋滟(liàn yàn):水面波光闪动,泛着微光。潋滟,水盛的样子。原规月:指桥形如弯月,与月光相接。

势委飘萧(xiāo):桥身顺势而建,不拘泥于形式。飘萧,风吹草木摇动的样子。

印公:董源。南宋时,杭州知府沈该曾将董源所画的《潇湘图》及《溪山行旅图》等三幅作品摹本刻版印刷,称为《西湖三卷》。印本是当时最珍贵的图书,后人常以“印本”代称书籍。

苏公:苏轼。北宋时,苏轼曾为杭州知州,治理西湖有功,后来他任杭州知州时,曾重修了苏堤,并建了六桥,使西湖美景更加突出。苏堤和六桥都是杭州的重要名胜古迹,后人常以“苏堤”和“六桥”来代称杭州西湖。

【译文】

玉带桥像玉带一样地垂挂在湖中,它像一条游动的鱼。我吟诵赞美湖山的诗篇,对它的威仪、青紫色彩赞叹不已,仿佛它是人工雕刻出来的。它的波光闪烁着如同月亮一样的光芒,气势高远却毫不妨碍风的吹拂。

这桥是印宗衡留下的宝物,如今却成了苏东坡的遗物。

【赏析】

董邦达(1346—1397),字叔达,号香草居士,长乐人,元末避乱居杭,明初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因事谪降台州路同知。其工书法,擅画山水,尤精花卉,能诗善文,著有《香草集》,今存《西湖画册》十二卷。

此诗为题董邦达《西湖画册》组诗之七。诗题下的注云:“玉带桥在苏堤上。”玉带桥位于苏堤北端,相传是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知杭州沈立所建。此桥是苏堤上最长的一座石拱桥,也是苏堤上最著名的景点之一。诗人对此桥情有独钟,曾作《玉带桥》一诗,其中两句云:“玉带萦回映碧波,卧龙盘踞倚晴空。”可见诗人对玉带桥的喜爱之情。诗人在《西湖画册》中描绘玉带桥之美,也体现了诗人对家乡西湖的喜爱之情。

首联起句写桥的形态,说它就像玉带一样地垂挂在湖中。“垂”字写出了桥的优美曲线;“卧”字则写出了桥的柔顺姿态。第二句进一步描绘桥的动态,说它像鱼在水中游动。“衔绶”(衔着官服)暗喻桥身的华丽装饰,“鱼幻”暗喻桥身的美丽变幻。第三句写诗人吟诵赞美湖山的诗篇,对它的威仪、青紫色彩赞叹不已。这两句不仅赞美了桥的美,而且赞美了桥的意境之美。尾联写诗人看到玉带桥不禁感叹道:“光通潋滟原规月,势委飘萧不碍风。”意思是说,它波光闪烁着如同月亮一样的光芒,气势高远却毫不妨碍风的吹拂。这既是对玉带桥美的赞美,也是对它的精神气质的赞美。全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充分体现了董邦达诗歌的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