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垂朱实映钩帘,恰喜阳和折竹占。
乾闼可犹思旧土,含章未许擅重檐。
名兼淇澳琅玕美,香逊湘妃水月纤。
数尽珊瑚百八子,不闻闻处悟楞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作品。全诗如下:

垂垂朱实映钩帘,恰喜阳和折竹占。
乾闼可犹思旧土,含章未许擅重檐。
名兼淇澳琅玕美,香逊湘妃水月纤。
数尽珊瑚百八子,不闻闻处悟楞严。

注释:

  • 垂垂朱实映钩帘:形容盆中天竺子的果实颜色鲜艳,如同红色的珍珠一般,它们倒映在窗帘上形成了一种美丽的画面。
  • 恰喜阳和折竹占:这里指天竺子正好在这个时候盛开,阳光明媚,适宜观赏。
  • 乾闼可犹思旧土:乾闼是指古代帝王的内宫,这里用来形容天竺子生长的地方。可犹指的是仍然,思旧土则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 含章未许擅重檐:含章表示花朵绽放时散发出的香气,这里用来比喻天竺子的香气浓郁而迷人。未许擅重檐则是说这种香气虽然浓郁,但并未允许随意占据高高的屋顶,象征着天竺子虽然美丽却谦虚含蓄。
  • 名兼淇澳琅玕美:名兼指的是名声与品质并重,淇澳是指地名,琅玕是一种珍贵的玉石,这里用来形容天竺子的名声和品质都非常出众。
  • 香逊湘妃水月纤:香逊指的是香气不如湘妃的香气细腻,水月纤则形容香气如水中的月光一样轻柔细腻。
  • 数尽珊瑚百八子:数尽指的是计算完毕,这里是形容天竺子的数量之多。珊瑚是一种珍贵的宝石,百八子则是形容数量众多到无法计数的程度。
  • 不闻闻处悟楞严:不闻是形容听不到声音,这里的“闻处”可能指的是听到声音的来源,悟楞严则是指领悟到佛教的道理。这里的用法可能是在表达虽然听到了声音,但却是在悟道的过程中才真正理解了这些声音的意义。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天竺子的美丽和香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同时,通过对天竺子生长环境和特性的描述,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感悟。诗中使用了一些象征和比喻,如“含章未许擅重檐”中的“重檐”象征尊贵的地位,“不闻闻处悟楞严”中的“闻处”则暗示了声音背后的深意。整体而言,这首诗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也体现了他对生命和哲学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