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景物斗斜阳,极目拈题兴渺茫。
平野风寒吹稻黍,远山日暮下牛羊。
笳声几处梅花落,月色谁家秋思长。
更剪银檠披奏牍,忧勤那得暂时忘。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
译文:
远行亭中的宫殿在傍晚时分坐着,
满眼望去都是夕阳下的美景,
极目远眺,我提起笔却无话可说,心情非常渺茫。
寒风在平原上吹过,吹得稻谷摇曳生姿,牛羊也下地觅食。
笳声中几处梅花纷纷落下,月亮下是谁家的秋思如此悠长?
又拿起笔杆,披着衣襟批阅奏章,忧心忡忡哪能暂时忘怀。
注释:
遥亭行宫晚坐: 描述的是李商隐在一个遥远的行宫里,坐在傍晚时分的场景。
一川景物斗斜阳: 形容夕阳照射下的整个河流景观,十分壮观。
极目拈题兴渺茫: 表示作者看着眼前的景色无法提笔作诗的心情,因为心情太复杂、太迷茫了。
平野风寒吹稻黍: 风吹过平原,稻谷随风摇摆。
远山日暮下牛羊: 描述太阳落山时的景象,远处的山和牛羊都沐浴在余晖之下。
笳声几处梅花落: 描写夜晚笳声四起,梅花飘落的场景。
月色谁家秋思长: 描绘月光下,思念之情更加浓烈。
更剪银檠披奏牍: 作者深夜批阅奏章,灯下苦读的身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哀愁的黄昏画面。诗人李商隐通过细腻的观察与内心的感受,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巧妙地结合起来。
首句“遥亭行宫晚坐”,点明了时间是傍晚时分,地点是行宫,诗人独自坐在亭子里,这种孤独感油然而生。
第二句“一川景物斗斜阳”,则进一步扩展了这一场景,夕阳西下,整个景色在斜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但也增添了一丝凄凉。
第三句“极目拈题兴渺茫”则表达了诗人面对美景时的无力感。尽管眼前是一片美丽的景致,但诗人的心情却难以振奋起来。
接下来的几句则是对自然景象的进一步描绘。第四句“寒风在平原上吹过,吹得稻谷摇曳生姿”,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动态美。而“牛羊也下地觅食”,则展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第五句“笳声几处梅花落”,则是夜晚的景象,笳声四起,梅花纷纷落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最后两句“月色谁家秋思长”和“更剪银檠披奏牍,忧勤那得暂时忘”,则表现了诗人深深的忧虑和无奈。月光下,谁家的孩子还在苦苦思念着远方的父母呢?而诗人自己则在深夜里批阅奏章,忧心忡忡,无法暂时忘却心中的烦恼。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同时,诗中的用词也十分讲究,如“斗斜阳”、“寒风”、“明月”等词汇,都为诗歌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