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惟神用,大公全体存。
祛从情好恶,施因物威恩。
鉴不妍媸设,衡宁轻重论。
铭屏常触目,还似读昌言。

【注释】

赋得廓然大公:这是一首以“大公”为题的七言律诗。

顺应惟神用: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是最高的神妙之处。

祛从情好恶:去除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

施因物威恩:对万物施加恩泽,是因为万物具有威势和恩惠。

鉴不妍媸设:镜子不能分辨美丑。

衡宁轻重论:天平(比喻)不会因为物体有重有轻而有所偏颇。

铭屏常触目,还似读昌言:常常看到这铭文,就像读了《尚书·洪范》篇。昌言,《尚书·洪范》篇。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以“大公”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顺应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赞美。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

首联“顺应惟神用”,表达了诗人对于顺应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这里的“神”,并非指超自然的神,而是泛指自然规律和宇宙万物。诗人认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获得最高的境界和神妙之处。

颔联“祛从情好恶”,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顺应自然规律的理解。这里的“祛”,意为去除、排除;“从”,意为跟随、顺从。诗人认为,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都是受到自然规律和宇宙万物的影响而产生的。因此,要去除这些情感,才能真正地顺应自然规律。

颈联“施因物威恩”,则进一步指出了顺应自然规律的意义。这里的“施”,指的是给予、施予;“因”,指的是依靠、依赖。诗人认为,对万物施加恩泽,是因为万物具有威势和恩惠。这种施与,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和关爱,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遵循。

尾联“鉴不妍媸设,衡宁轻重论”,则是对这首诗主题的深化和升华。这里的“鉴”,指的是镜子;“妍”、“媸”,分别代表美和丑。诗人认为,镜子不能分辨美丑,这是因为镜子只是一种工具,它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同样,天平也不会因为物体有重有轻而有所偏颇,这也是因为它只是一种工具,它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因此,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真正地看清事物的本质和价值。

尾联引用了《尚书·洪范》篇中的一句话:“铭屏常触目,还似读昌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常常看到这铭文,就像读了《尚书·洪范》篇。这句话既是对这首诗主题的总结,也是对整首诗的升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