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得得来久,山清水复明。
恰游今岁始,正值晓秋晴。
孔席何曾暖,欧辞特有情。
寻声径前去,觉亦称斯名。
【解析】
此诗是诗人于公元1059年(皇佑三年)在江西庐山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臺诗案”被贬谪黄州,心情十分郁闷,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他仍然保持着乐观、旷达的心境。此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节奏明快。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结构谨严。首句“久”与次句对仗,第三句与第四句对仗,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山清水复明”中的“复”字和“晓秋晴”的“晴”,都是动词,用得准确贴切。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公元1059年(皇佑三年)在江西庐山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臺诗案”被贬谪黄州,心情十分郁闷,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他仍然保持着乐观、旷达的心境。此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节奏明快。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结构谨严。首句“久”与次句对仗,第三句与第四句对仗,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山清水复明”中的“复”字和“晓秋晴”的“晴”,都是动词,用得准确贴切。
开头两句,诗人以“创得得来久”开篇,表达了自己对山水的喜爱。这里的“创得”,是指作者自己创造的美景,也是指自己的思想。“久”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这种美景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二是说它值得长时间欣赏。接着,诗人用“山清水复明”来描绘自己的家乡——庐山。这里的“复”字,有多重含义:一是表示庐山的水又清又绿,二是表示这种美景可以经得起长时间的欣赏。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中间两句,诗人用“恰游今岁始”过渡到后面的议论。这里的“恰”字,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正好在今年开始游览,二是表示自己正好有机会来欣赏这种美景。“今岁”指的是今年,而“游”则表示欣赏风景的活动。诗人在这一年中,经历了许多事情,但最让他难忘的就是这次游览庐山的经历。这里的“正”字,表示正当这个时候。诗人通过这两个字,表达了他对这次游览的深切感受。
诗人用“孔席何曾暖”“欧辞特有情”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这里的“孔席”和“欧辞”都指古代文人的雅集。古人常在雅集中品评诗文,抒发情感。在这里,诗人用这两个词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既表明了自己对古人的敬仰之情,又表达了自己对古人作品的热爱之情。最后一句“寻声径前去,觉亦称斯名”则是诗人在游览过程中所发出的感慨。这里的“寻声”指的是沿着声音的方向前进,“径去”则表示一直向前。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景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