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世戴京洛,承家保土疆。
伐唐曾助旅,纳越遂来王。
试看尸还社,不离梓与桑。
千秋为民意,博得号钱塘。
表忠观
历世戴京洛,承家保土疆。
伐唐曾助旅,纳越遂来王。
试看尸还社,不离梓与桑。
千秋为民意,博得号钱塘。
- 注释:
- 历世戴京洛:历代都居住在京城洛阳。
- 承家保土疆:继承家族保护领土边疆。
- 伐唐曾助旅:攻打唐朝曾给予帮助。
- 纳越遂来王:接纳南越后成为君王。
- 试看尸还社:试着看看尸体回到社庙。
- 不离梓与桑:不离开梓树和桑树。
- 千秋为民意:千秋的百姓是为了民意所动。
- 博得号钱塘:博得了“钱塘”的称号。
译文:
从历朝历代到我家居住,我们一直保护着国家的领土边疆。
曾经帮助唐朝,现在接受南越成为君主。
试着看看我的尸体会回到社庙,不会离开梓树和桑树。
千秋万代都是出于民众的心愿,因此赢得了“钱塘”的美称。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通过回顾历史事件,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忠诚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许。首联“历世戴京洛,承家保土疆。”表明了作者及其家族世代居住于京城洛阳,并致力于保护国家的领土边疆。颔联“伐唐曾助旅,纳越遂来王。”则描述了作者曾参与唐朝的征战,并在南越的帮助下建立或巩固了政权。颈联“试看尸还社,不离梓与桑。”暗示了即使死后,尸体也归葬于梓树和桑树之下,表达了对家族和乡土的深厚情感。尾联“千秋为民意,博得号钱塘。”则是说,千秋万代都是为了民众的心愿而行动,因此获得了“钱塘”这样的美称。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众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