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平肠是铁,高密心如水。
仿佛见斯人,何必称仙子。
枝斜清浅上,影弄漪澜里。
谁先获我心,和靖曾言旨。
注释:
- 邓尉山:位于今江苏省无锡市西南,为吴中胜景。
- 题额:在山崖上题写的匾额。
- 松风月:指松林中的清风和明月。
- 水月四字各得八句以题为韵四首:这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每句都有八个字,共四首。
- 其三:这是第三首诗。
广平肠:比喻心肠宽厚。铁:这里用作比喻,形容心肠坚硬如铁。
高密心:比喻心地纯洁。
- 仿佛:似乎。
- 斯人:此人。
- 仙子:仙女,这里指诗人自己。
- 枝斜清浅上:树枝斜斜地生长在清澈的小溪上。
- 影弄漪澜里:影子在水面上摇曳。
- 谁先获我心:谁能够首先获得我的心。
- 和靖曾言旨:和靖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是他在邓尉山上游览时创作的四首诗中的第三首。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广平肠是铁,高密心如水。”这两句诗用铁和水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坚定的心志和纯净的品格。铁象征着坚贞不渝的信念,而水则代表着温柔细腻的情感。诗人通过对比这两种不同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仿佛见斯人,何必称仙子。”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他仿佛看到了这位高人隐士,并不需要被世人称为仙子。这种境界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追求和对自然的亲近。
“枝斜清浅上,影弄漪澜里。”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山间小径上行走的场景。树枝斜斜地生长在清澈的小溪上,影子在水面上摇曳。这种景象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谁先获我心,和靖曾言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思考是谁能够首先获得自己的内心,并引用和靖先生的话语作为佐证。这种思考让人感受到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对道德规范的重视。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佳作。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对道德规范的重视。同时,它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