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特生质,成琴亦足豪。
七条龙在轸,四美友成曹。
非爨休称蔡,有弦何碍陶。
即看题句者,两鬓点霜毛。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并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补桐书屋”“瀛蓬仙籁”句:指的是爱尔特生用梧桐木制作的琴,被称之为“瀛蓬仙籁”,这两句的意思是:在补桐书屋中,我弹奏着那四把名贵的琴。“旧桐已枯命工斲为四琴名之曰瀛蓬仙籁湘江秋碧皋禽霜唳”句:意思是:那些旧桐树已经枯死了,就命人砍伐下来制成四把琴,命名为“瀛蓬仙籁”。这里的“旧桐已枯命工斲为四琴”是指旧琴的制作,而“名之曰瀛蓬仙籁湘江秋碧皋禽霜唳云海移情”则是说新琴的名字是“瀛蓬仙籁”,其寓意是湘江秋色碧透,山鸟霜鸣,云海飘移,琴声如移情入景,令人陶醉;

“爱尔特生质,成琴亦足豪”句:意思是:因为爱尔特生的材质,所以制成的琴也足够有豪气了。这里的“爱尔特生质”是指爱尔特生所制琴材好,所以制成了好的琴;

“七条龙在轸,四美友成曹”句:意思是:琴的琴轸上有七条龙,四颗和弦像四位贤士结成的乐队,这里指的是新琴的构造;

“非爨休称蔡,有弦何碍陶”句:意思是:不使用火烤不用槌击,也能发出美妙的音乐;有弦又怎么能妨碍到陶钧呢?这里的“非爨休称蔡,有弦何碍陶”是指新琴的演奏方式;

“即看题句者,两鬓点霜毛”句:意思是:看那些题词的人,都像白了头发一样。这里的“题句者”是指写诗作词的人,他们的头发都已白了。

【答案】

《补桐书屋题四琴之作》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咏物词。上片主要描绘新琴的形制及制作过程,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新琴的形象,赞美新琴的制作工艺之精绝。下片则抒发了作者因新琴而生发的感慨和情怀。全词借物抒情,寄寓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关切,同时也流露出他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