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通亘南北,转漕掌司农。
斗粟应知贵,盘珍可滥供。
川途非一历,庾政悉何从。
回望方衔尾,帆樯隔浦重。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与语言风格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求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然后结合诗句体会思想情感,最后分析诗歌的语言及艺术手法。
本题中,“会通亘南北”“转漕掌司农”两句写诗人登舟远行,从南方到北方,从水路到陆地,一路奔波,为的是掌管国家财政。“斗粟应知贵”一句表明了诗人的感慨:粮食如此珍贵,可见国家的贫困。而“盘珍可滥供”一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于朝廷奢侈浪费的不满和忧虑,他担忧这样下去将会导致国家的灭亡。“川途非一历”一句表明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而“庾政悉何从”则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的担忧和忧虑。“回望方衔尾”“帆樯隔浦重”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答案】
登舟 其一
会通亘南北,转漕掌司农。
斗粟应知贵,盘珍可滥供。
川途非一历,庾政悉何从。
回望方衔尾,帆樯隔浦重。
译文:
会通贯穿南北,转运粮食管理农业。
斗谷应当知道它贵重,盘中珍品可以随便供应。
川流道路不是一次经过,地方政务全都要问清楚。
回头望去正好是尾随,船帆桅杆在远处重重。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途经巫峡。首句写诗人由南方到北国的行程,二句写诗人由水上到陆上的行程。三、四句点明自己此行的目的是掌管国家财政。五、六句以粮食之贵来比喻国运之艰危,七、八句写沿途所经之处,都官仓廪空虚,国库匮乏。九、十两句写回望长江,只见船队尾随而行,帆樯如林,船只众多。这反映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前途渺茫的失望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