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若萧梁古,风流想六朝。
化城围绿水,孤塔上青霄。
珠阁浮林影,金园绝市嚣。
依幡看刹近,缘响趁钟遥。
树偃时遮涧,途纡屡过桥。
到门苔滑滑,入寺竹翛翛。
古碣何年失,尘襟此际消。
皴痕回侧柏,暮色隐甘蕉。
长史遗坟在,诸天法界标。
跨波通石径,对砌敞松寮。
居士才还辩,头陀偈定超。
禅灯龙象黯,佛日鼓鱼销。
洗钵诚微尚,长斋况久要。
劫波巾拟解,屈眴服思邀。
便好从初地,相依结一瓢。
沧洲仍有役,白社欲无聊。
怖鸽栖将稳,樯乌待尚迢。
前期须岁月,客意向风飙。
支许应非忝,宗雷倘见招。
裴回未能去,仙梵晚萧萧。

诗句解析:

  1. “晚过东塔寺二十韵” - 这一句表明作者在傍晚时分到达了东塔寺,并开始作诗。
  2. “兰若萧梁古,风流想六朝” - “兰若”指的是佛教中的寺院,“萧梁”指古代建筑风格,这里指东塔寺。”六朝”是历史上的南朝时期,通常与文化繁荣相联系。这句话表达出了对过去辉煌文化的怀念。
  3. “化城围绿水,孤塔上青霄” - “化城”可能是指环绕着绿水的城墙,“孤塔”指的是东塔寺的塔。”青霄”意指高空,这里形容塔直插云霄。
  4. “珠阁浮林影,金园绝市嚣” - “珠阁”可能指的是装饰精美的建筑或庭院,“林影”暗示树影婆娑,“金园”可能意味着装饰华丽的园林。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宁静优雅的环境。
  5. “依幡看刹近,缘响趁钟遥” - “依幡”和“缘响”都是指声音的传播方式,“看刹近”表示靠近寺庙的感觉,“趁钟遥”则表达了钟声悠远的意境。
  6. “树偃时遮涧,途纡屡过桥” - “树偃”形容树木倾斜的样子,“涧”指山间的小溪。这句话描述了自然景观的美以及路径的曲折。
  7. “古碣何年失,尘襟此际消” - “古碣”可能是碑刻,”尘襟”指世俗的心绪。这句话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感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8. “皴痕回侧柏,暮色隐甘蕉” - “皴痕”指树皮的纹路,“甘蕉”是一种植物,可能用来比喻时间的痕迹。这句话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化。
  9. “长史遗坟在,诸天法界标” - “长史”可能是指某位有影响力的人物,”诸天”指天上的世界,”法界标”意指法度和标准。这句话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及其成就的纪念和尊重。
  10. “跨波通石径,对砌敞松寮” - “跨波”指跨越波涛,”石径”指的是石头铺成的小路,”松寮”可能是指一个供人休息的地方或者禅房。这句话描写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
  11. “居士才还辩,头陀偈定超” - “居士”可能是指一位出家人,”头陀”是一种修行方式,”偈定超”意指禅定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这句话表现了修行者的内心世界。
  12. “禅灯龙象黯,佛日鼓鱼销” - “禅灯”可能指的是寺庙里的灯火,”龙象”是佛教中的象征,”佛日鼓鱼销”可能是指佛教仪式中的一个动作或象征。这句话反映了宗教仪式的氛围。
  13. “洗钵诚微尚,长斋况久要” - “洗钵”意指洗净碗筷准备用餐,”长斋”意指长时间的禁食或斋戒。这句话可能是在描述僧人的生活状态。
  14. “劫波巾拟解,屈眴服思邀” - “劫波”可能是指人生的大劫难,”巾拟解”可能是指准备解脱的意思,”屈眴服思邀”可能是指渴望得到某种解脱或认可。这句话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或愿望。
  15. “便好从初地,相依结一瓢” - “初地”可能是指一个新的开始或起点,”相依结一瓢”意指结伴而行或共同生活。这句话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或向往。
  16. “沧洲仍有役,白社欲无聊” - “沧洲”可能是指广阔的水面或湖泊,”白社”可能是指没有收获的季节,”欲无聊”意指感到空虚或无聊。这句话反映了生活中的艰辛或感慨。
  17. “怖鸽栖将稳,樯乌待尚迢” - “怖鸽”可能是指鸽子或其他鸟类,”栖将稳”意指栖息安稳,”樯乌待尚迢”意指船帆上的乌鸦还在远方等待。这句话表达了对远方目标的渴望或期盼。
    赏析:
    这首诗以东塔寺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建筑的描绘,展现了对过去辉煌文化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