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西风,何处问、隋家宫阙。
徒徙倚、竹西歌吹,雷塘烟月。
舞袖影随莹火暗,棹讴声逐龙舟没。
最伤心、一片玉钩斜,埋香骨。
更乍起,悲笳咽。
人未散,哀筝急。
看残脂胜粉,淡妆浓抹。
绣帓依徊三妇艳,华灯冷落千门寂。
笑樊川,空自许多情,肠堪结。
【注释】:
①满江红:词牌名。此首为“吊古”之作,故题作《广陵吊古》。
②隋家宫阙:指隋炀帝的宫殿,即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所建的行宫。
③竹西歌吹,雷塘烟月:据《扬州画舫录》载,隋炀帝曾于天宝年间,在扬州城西的竹林小路上建有行宫,并筑有高台,名为竹西亭。又据《太平御览》引《古今乐录》云:“扬州大明寺,旧有雷公塔,唐时有李德裕诗曰:‘雷塘南浦月华流,竹外疏钟发棹讴’。”此处以竹西、雷塘指扬州。
④舞袖影随莹火暗;见《杜阳杂编》载,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琵琶行》,中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之句。莹火是萤火虫发光,所以用来形容烛光。
⑤棹讴声逐龙舟没:见《太平广记》引《杜阳杂编》,唐代诗人崔颢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日暮征帆尽,天涯孤鸟还。山衔落日红,水带夕阳闲。渔人归浣女,过桥添酒盏。笛声响两岸,潮平鹭飞难。”这里的棹讴,指划桨唱歌的声音。
⑥玉钩斜:即玉钩城,位于今江苏南京市西北长江北岸。传说这里曾是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建都之地,后来被陈朝所废。
⑦香骨:指葬于玉钩城的隋炀帝皇后杨丽华。
⑧乍起:突然而起。
⑨悲笳咽:悲凉的胡笳声。
⑩看残脂胜粉,淡妆浓抹:指观者所见美女们的容颜。
⑪绣帓依徊三妇艳:三妇艳,指三个美女。
⑫华灯冷落千门寂:见《太平广记》:“扬州城西门外大街夜市,每年正月十五、七月半,放灯三日。本州人吏民,夜聚明散。”
⑬樊川:樊川别墅,位于洛阳市东北郊,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的住宅。白居易自号樊川居士。
⑭空自:白白地。空自多情,徒然多情。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和吊古诗。作者借吊古来抒发自己对国家兴亡、身世沧桑的感慨。全诗通过吊古,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关注以及忧思。
首句“落日西风,何处问、隋家宫阙”中“落日西”点明时间与地点,“隋家宫阙”指出了所要吟咏的地点。
次句“徒徙倚、竹西歌吹,雷塘烟月”,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又热闹的景象。“竹西”指扬州城内西面的竹林小道,“雷塘”指扬州城南的雷塘湖。“徒徙倚”表明诗人伫立良久。“歌吹”是指歌舞之声,“烟月”则是指夜色迷蒙中的月光。
第三句“舞袖影随莹火暗”承接上文而来。这一句描写的是隋炀帝当年在扬州时,人们聚集在歌舞场所观看歌舞的情景,“舞袖影随”形容人们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莹火暗”指的是烛火摇曳闪烁不定。
第四句“棹讴声逐龙舟没”紧承上句而来。这一句描绘的是隋炀帝在扬州时,人们乘着龙舟游玩的情景,“棹讴声”指的是人们划船时的歌声,“龙舟没”则是说龙舟在水中沉没。
第五句“最伤心、一片玉钩斜,埋香骨”承接前四句而来。这一句表达的是诗人看到当年隋炀帝的墓地——玉钩城(位于今江苏南京市西北长江北岸),心中充满了悲伤和痛惜之情。“玉钩斜”是隋炀帝的墓地,“埋香骨”则是指他的遗骸被埋葬在这里。
第六句“更乍起、悲笳咽”承接前五句而来。这一句描绘的是人们在听到悲笳声后,纷纷离去的情景。“乍起”指的是突然响起,“悲笳咽”则是形容悲壮凄厉的笳声回荡在耳边。
第七句“人未散,哀筝急”承接前六句而来。这一句描绘的是人们在听到悲笳声后,仍然没有离去,依然沉浸在悲痛之中的情况。“哀筝急”指的是悲切的琴声急促而急切。
第八句“看残脂胜粉,淡妆浓抹”承接前七句而来。这一句描绘的是人们在听完悲笳声后,依然欣赏着美女们的美丽容颜,她们虽然经过了时间的洗礼,但仍保持着青春的容颜。“残脂胜粉”指的是经过岁月洗礼后的美人依旧美丽如初,而“淡妆浓抹”则是指她们的妆容既淡雅又艳丽。
第九句“绣帓依徊三妇艳”承接前八句而来。这一句描绘的是三位美女们在欣赏完美景后,依然相互依偎在一起的画面。“绣帓”指的是美丽的丝巾,“三妇艳”则是指三位美女的美貌。
第十句“华灯冷落千门寂”,承接前九句而来。这一句描绘的是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曾经繁华的扬州已经变得无人问津,只剩下孤独的灯火在寂静中闪烁。“华灯冷落”指的是昔日繁华的扬州如今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而“千门寂”则是指整个城市的人们都已离去,只剩下空荡荡的门户。
最后一句“笑樊川,空自许多情,肠堪结”承接前十句而来。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无法改变命运的无奈情绪以及对过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笑樊川”指的是诗人对过去的怀念,“空自许多情”则是指那些曾经的美好回忆只能存在于记忆中无法再重现。“肠堪结”则是指诗人的心已经深深地陷入了悲痛之中难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