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有中涓坟,陪葬义所当。
殿上立三主,并列田娘娘。
问此何代礼,哽咽不可详。
麦饭提一箪,枣榛提一筐。
村酒与山蔬,一一自携将。
下阶拜稽首,出涕双浪浪。
主祭非曾孙,降假非宗祊。
重上诸陵间,裴回复彷徨。
茂陵树千株,独立不受戕。
门阖尚完具,上头安御床。
自康以接庆,小树多榆枋。
殿楼尽黄瓦,逶迤各相望。
康昭二明楼,并遭劫火亡。
定陵毁大殿,以及东西廊。
馀陵半无门,累甓仍支杗。
尚存宰牲亭,暨外诸监房。
百人十有二,袍笏兼戎装。
六兽柱则四,制与钟山亢。
跨以七孔桥,峙以白石坊。
仁宗所制碑,崷萃当中央。
行宫已颓坏,御路徒荒凉。
每陵二太监,犹自称司香。
人给地数亩,把耒耕山场。
春秋祭碑下,共用一豕羊。
皆云牧骑来,斫伐尤披猖。
并力与之争,仅得保界疆。

【诗句】: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

下有中涓坟,陪葬义所当。

殿上立三主,并列田娘娘。

问此何代礼,哽咽不可详。

麦饭提一箪,枣榛提一筐。

村酒与山蔬,一一自携将。

下阶拜稽首,出涕双浪浪。

主祭非曾孙,降假非宗祊。

重上诸陵间,裴回复彷徨。

茂陵树千株,独立不受戕。

门阖尚完具,上头安御床。

自康以接庆,小树多榆枋。

殿楼尽黄瓦,逶迤各相望。

康昭二明楼,并遭劫火亡。

定陵毁大殿,以及东西廊。

馀陵半无门,累甓仍支杗。

尚存宰牲亭,暨外诸监房。

百人十有二,袍笏兼戎装。

六兽柱则四,制与钟山亢。

跨以七孔桥,峙以白石坊。

仁宗所制碑,崷萃当中央。

行宫已颓坏,御路徒荒凉。

每陵二太监,犹自称司香。

人给地数亩,把耒耕山场。

春秋祭碑下,共用一豕羊。

皆云牧骑来,斫伐尤披猖。

并力与之争,仅得保界疆。

【译文】:
在十三陵的南面,有中涓的坟墓,这是为了陪葬而设立的。
在殿上立着三位皇帝的神牌,分别是田贵妃、朱棣和朱高炽。
询问这是怎样的礼节,我哽咽不能详述。
拿着麦饭提着一个篮子,拿着枣和榛子提着一个筐。
带着村酿的酒和山里的蔬菜,一件件地自己带来。
走下台阶磕头致敬,流下的眼泪像波浪一样。
主祭不是曾孙,是降一等的宗室代表。
重新登上这些陵墓之间,徘徊不定心不安。
茂陵上长着上千棵树木,独自挺立不受伤害。
陵门仍然完好,上面安放着御用的床铺。
从康王时代到现在,小树大多种植的是榆和枋。
殿楼都覆盖着黄色的瓦片,远远望去各自相望。
康王昭陵和明楼两座建筑,一起被火烧掉了。
定陵毁掉了大殿,还有东西两侧的长廊。
其他的陵墓只有一半没有门,用石块垒成的围墙还在支撑着。
还保留着宰牲亭,以及其他的宫殿房屋。
一百多个人身穿十二件礼服,头戴官帽身佩宝剑。
殿上的柱子上有四个神兽装饰,样式跟钟山的最高峰相似。
跨过一座七孔桥,屹立着一块白色的牌坊。
这是仁宗皇帝亲自制作的碑文,字字句句都在中间。
行宫已经破败不堪,皇家的道路也变得荒凉。
每个陵墓有两个太监,他们还自称是负责祭祀的人。
每人给几亩地,他们拿起犁耙在山上开垦土地。
春天秋天祭祀碑石下,共用一头猪和一只羊。
都说是骑兵来的时候,砍伐更加疯狂了。
他们团结一致与骑兵争斗,才勉强保住了自己的疆土。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张养浩为明朝十三座帝陵写的一篇《谒天寿山十三陵》。诗中描绘了十三座帝陵的雄伟景象以及祭祀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深深感慨以及对明朝灭亡的惋惜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咏史怀古诗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