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楚项羽,宰割封侯王。
徙帝都上游,杀之于南方。
大权既分裂,海内争雄彊。
何况咫尺间,嬴秦尚未亡。
时会互反覆,壮盛岂有常。
感事再三叹,令我一徬徨。
魏政昔浊乱,兵甲兴尔朱。
唐臣多险浮,全忠肆诛屠。
贪夫分自当,不用重哀吁。
河阴与白马,千载同一途。
奈此国命何,大势常与俱。
天意未可窥,或为真人驱。

【注】

  1. 宰割:分割、占有。
  2. 封侯王:指称霸一方,建立诸侯国或封爵为王。
  3. 徙帝都上游:指把皇帝的都城从下游迁移到上流地区。
  4. 杀之于南方:杀害在南方的人。
  5. 大权既分裂:指国家政权分裂。
  6. 海内争雄強:指国内各派势力争夺霸权。
  7. 何况咫尺间:意即在咫尺(很近)之间,也指身边。
  8. 嬴秦尚未亡:指嬴氏秦朝还没有灭亡。
  9. 时会互反覆:指时代和机会不断变换,难以预料。
  10. 壮盛岂有常:意指国家的强盛不是固定不变的。
  11. 感事再三叹:因感慨国家大事而多次叹息。
  12. 魏政昔浊乱:指魏朝政治混乱。
  13. 兵甲兴尔朱:指尔朱荣发动战争,引起战争。
  14. 唐臣多险浮:指唐代的大臣们多是奸诈之徒。
  15. 全忠肆诛屠:指朱全忠肆意杀戮。
  16. 贪夫分自当:意指贪婪的人应该自己承担后果。
  17. 河阴与白马:指历史上著名的河阴之变和白马之祸。
  18. 千载同一途:指这些事件都在历史上重复出现,没有改变。
  19. 奈此国命何:意为对于这种国家的命运,又能怎么办呢?
  20. 大势常与俱:意指国家的大势总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
  21. 天意未可窥:意即不可猜测天意,只能顺其自然。
  22. 或为真人驱:意为有时被真正有道义的人所驱使。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当时作者任刑部侍郎。作者以“楚项羽”起笔,借指当时的藩镇割据的军阀;接着写他们“徙帝都上游,杀之于南方”,“大权既分裂”,导致内乱不息,外患频仍,“况咫尺间,嬴秦尚未亡”,指出即使远在咫尺的咸阳也没有灭亡,说明藩镇之乱已经严重威胁唐朝的统治基础。然后诗人列举历史上的几次战乱,如北魏孝昌二年(627年)的河阴之变、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的黄巢起义等,来说明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最后诗人说:“奈此国命何,大势常与俱。”表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但同时也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不可逆的。这首诗通过回顾唐朝历史上的几次重要战乱,来揭露当时藩镇割据的严重局面及其给唐朝带来的灾难,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无奈,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