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门两板,盖头一茅。
蔑束肚皮,搬柴运水。
作老编氓,没身而已。
我闻斯言,合掌叹息。
岂惟僧规,亦是孝则。
凡今之人,口实编蒲。
霜雹利养,是究是图。
绡头赴阙,乘传葬母。
吊送喧阗,官吏奔走。
攫拿龙穴,黥椎山冈。
南山之石,锢为堵墙。
昔有高僧,一担两边。
左担供佛,母坐下肩。
逢母生日,挑长命灯。
炊饭是吃,为娘斋僧。
比陈尊宿,却又潇洒。
蜣蛣转丸,汝何为者。
我读云老,衔恤之什。
有风肃然,望古遥集。
不风不雅,作为此诗。
重扶木乂,錞于训辞。
哀哀恤庐,唧唧苦音。
我如秋虫,伴彼秋吟。
虽则秋吟,为雷为风。
有倾听者,三日耳聋。
诗句释义:
- 衡门两板,盖头一茅。 - 指简陋的居所,用两块板和一块茅草作为屋顶。
- 蔑束肚皮,搬柴运水。 - 形容生活简朴,没有多余的东西。
- 作老编氓,没身而已。 - 成为平民百姓,一生就这样过去了。
- 我闻斯言,合掌叹息。 - 听到这样的话,我感到惊讶并发出叹息。
- 岂惟僧规,亦是孝则。 - 这不只是和尚的规则,也是孝道的表现。
- 凡今之人,口实编蒲。 - 现在的人们,都只是谈论一些琐事。
- 霜雹利养,是究是图。 - 天气寒冷,庄稼受损,这是为了利益而图谋的结果。
- 绡头赴阙,乘传葬母。 - 穿着华丽的衣服去皇宫朝拜,乘坐马车去埋葬母亲。
- 吊送喧阗,官吏奔走。 - 哀悼的人很多,官员们忙碌不已。
- 攫拿龙穴,黥椎山冈。 - 抓取龙穴,用刑在山岗上惩罚。
- 南山之石,锢为堵墙。 - 用南山的石头堵住墙壁。
- 昔有高僧,一担两边。 - 以前有个高僧,他挑着两担东西。
- 左担供佛,母坐下肩。 - 左边的担子供佛,右边的担子让母亲坐着。
- 逢母生日,挑长命灯。 - 每逢母亲的生日,他挑着长寿灯。
- 炊饭是吃,为娘斋僧。 - 吃饭是为了供养母亲,同时做僧人。
- 比陈尊宿,却又潇洒。 - 与那些尊贵的僧人相比,他又显得格外潇洒。
- 蜣蛣转丸,汝何为者。 - 蜣螂(一种甲虫)滚动小球,你们为何如此做。
- 我读云老,衔恤之什。 - 我读到《云栖大师》这本书,感受到他的同情和怜悯。
- 有风肃然,望古遥集。 - 有风吹拂,让人想起古代的事。
- 不风不雅,作为此诗。 - 没有文采,就写这首诗。
- 重扶木乂,錞于训辞。 - 再次扶持木棍,制作训诫之词。
- 哀哀恤庐,唧唧苦音。 - 悲哀地慰问贫苦的房屋,发出的是痛苦的呻吟声。
- 我如秋虫,伴彼秋吟。 - 像我这样的秋天里的虫子,陪伴着秋天的吟唱。
- 虽则秋吟,为雷为风。 - 虽然吟唱的是秋天,但也是雷声和狂风。
- 有倾听者,三日耳聋。 - 如果有人来倾听,那么三天听不到任何声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贫穷、艰辛的生活画面,通过对比和尚的生活和普通百姓的困境,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担忧。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南山之石”、“秋风”、“雷声”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同情和关注,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