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连喷火变煨烬,万千天女空徬徨。
须臾升坐受忏礼,妙法广说常无常。
毗阇延殿宛如故,琉璃宝地发净光。
净名老病栖绳床,诸天布座罗成行。
陶轮世界手断取,众生安住如处囊。
华藏十三一小界,局促何异蜂猬房。
天地变化岂终极,东海那得长栽桑。
又不见绛趺屋乌声唶唶,为我谓乌且为客。
馀杭好酒盛琥珀,痛饮莫量油囊窄。
阊门飞阁屋欲流,毒雾尘风暗阡陌。
麻姑自识扬尘候,重过胥门蔡经宅。

【赏析】

这首诗是姚文初所作《放歌行》的序。姚文初,字希孟(一作希孟),浙江余杭人。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进士。《全唐诗》存其诗一卷,今传《姚少监集》十卷,有宋刊本。《全唐诗外编补遗》又收其诗三首。

“放歌行”是古乐府旧题,属于杂言古体。题目表明这是一首抒发诗人感慨、议论时事之作。

第一二句:“目连喷火变煨烬,万千天女空徬徨。”

“目连”,即目连婆,梵语Mudra之音译。相传为释迦牟尼之师,能救难济苦,神通广大。“喷火”,指佛教中目连婆所施的神通。“煨烬”,谓火烧成灰,形容焚烧。“天女”,佛教称佛母或菩萨,多以女神形象出现。“徬徨”,徘徊不前。这里写目连婆施展神通,将千百万的天女都烧得焦头烂额,她们只好在火堆旁边徘徊,不能前进,这正反映了当时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第三四句:“须臾升坐受忏礼,妙法广说常无常。”

“升座”,谓登上高座,此处指登台讲经说法。“妙法”,佛教用语,指佛陀所宣说的佛法教理。“忏悔”,佛教谓对罪过和苦难进行反省和谢罪。“常”,“无常”,都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五六句:“毗阇延殿宛如故,琉璃宝地发净光。”

“毗阇延”,梵语Pitha^ya,意为宫殿。“毗阁”,即毗阇延,汉译为毗楼伽。“殿”,即殿宇。“琉璃”,一种有色玻璃,这里泛指各种珍贵的宝物。“宝地上”,指寺院的庭院。“净光”,指寺院庭院中那清澈明亮的月光。“发净光”,犹言明月当空,皎洁照人。这两句写毗阁延殿依旧存在,而寺院的庭院中却月色清冷,一片宁静。这既反映了寺院的幽静环境,也表现了诗人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七八九句:“净名老病栖绳床,诸天布座罗成行。”

“净名”,即智顗,南朝梁代著名僧人。“老病”,指智顗年岁已高,身体有病。“绳床”,即绳床,古代一种用粗麻绳编织而成的床,形似绳床而得名。“诸天”,指天神。“罗成”,指佛教中的各种神祇。这几句写智顗虽然年老生病,但仍然端坐在绳床上,而那些天神们则纷纷前来拜见他,为他布座讲法。这既反映了佛教徒对智慧的追求,也表现了诗人对智者的崇敬之情。

十句:“陶轮世界手断取,众生安住如处囊。”

“陶轮世”,“陶轮”即陶轮车,是一种古代交通工具。“世界”,指宇宙万物。“手断取”,谓用手把一切都取过来,这里指从世间万物中提取出有用的成分。“处囊”,指存放东西的地方。这两句写诗人从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挑选出有用的成分,把它们集中起来,然后像对待口袋里的布袋一样,把这些东西全部放在一边不管它。这既反映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超脱态度,也表现了他对于人生真谛的探求。

十一二句:“华藏十三一小界,局促何异蜂猬房。”

“华藏”,梵语Hayasambuddha-sahasrara的简称。“华藏界”指佛教中的一个大境界。“蜂猬房”指蜂巢和刺猬窝,比喻杂乱无章。这两句写佛教所说的一个大境界华藏界中,小境界也有十三个之多,这些小境界就像蜂巢、刺猬窝那样杂乱无章。这既表现了诗人对于佛教境界的深刻理解,也表现了他在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种种困扰和束缚。

十四五六句:“天地变化岂终极,东海那得长栽桑?”

“天地变化”,指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终极”,谓终结,尽头。这两句写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是无穷无尽的,不可能有一个终极的结果;而大海也不可能永远保持其原有的面貌。这既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深刻认识,也表现了他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末二句:“又不见绛趺屋乌声唶唶,为我谓乌且为客。”

“绛趺”,即赤足趺坐,指佛教僧徒的修行方式。“屋乌”,指乌鸦。“唶唶”,鸟鸣声。这两句写诗人看到那些赤足趺坐的僧徒们正在诵经念佛,而那只乌鸦也在不停地啼叫。诗人不禁感叹道:那些僧人正在专心致志地修行,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多么高尚啊;而我这只乌鸦却只能被当作客人来对待,真是令人遗憾啊!

这首诗通过对一个僧人的生活片断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真谛的探求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全诗语言质朴通俗,充满了生活气息,同时又不失诗意之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